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持续推进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渗透
2024.11.1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的拉动下,中医药学走上了跨学科的演进道路。基于生成区位的亲缘关系,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学科相互渗透首先为中医药学跨学科研究揭开了序幕。

  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亲缘关系

  自然科学是以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为使命的科学部类。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各个科学部类中,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数量最多。这些分支学科按照理论性或实践性程度的差异,在纵向上区分为自然基础科学、自然应用科学、自然工程科学3个知识层次,其中自然基础科学在横向上又划分为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学科门类。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中医药学的护佑对象——人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生命体,其主要护佑手段——植物、菌物和动物药材也是生命体。因此,中医药学的主体部分理所当然地归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其基本使命是研究人在健康、亚健康、非健康状态下的生命运动及其身心健康的护佑手段和过程。基于此,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门类及其分支学科,始终存在着紧密联系、唇齿相依的亲缘关系。

  中医药学创生之初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身与古代自然科学的这种亲缘关系。《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理论创立标志的一部古典医籍,借助于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知识,建立了人天相应理念和气血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形成疾病诊断治疗的环境因素分析思路。

  进入现代,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密切结合,最初得益于西医药学的引领和中介作用。西医药学长期以来受到自然科学的深度浸润,大量吸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演进成为类似于农业科学(简称农学)的纵向贯穿型学科门类。所谓纵向贯穿型学科门类,是指西医药学的分支学科贯穿医学基础学科、医学应用学科、医学工程学科3个层次。其中,医学基础学科包括医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动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声学、医学生物力学等,医学应用学科包括病理学、药理学、医学超声学、内科学、儿科学、环境医学、保健医学等,医学工程学科包括医学影像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学、航空航天医学工程学、公共卫生工程学、制剂工艺学、医疗器械制造学等。

  在现代西医药学的引介下,中医药学于20世纪30年代开启了学科化建构进程,按照西医药学的模式对中医药知识进行学科化切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以“中医+西医药学科名称”“中药+西医药学科名称”方式命名的学科,如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在此基础上,中医药学研究者不断地吸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推进学科渗透,先后创建了介于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非医学科门类之间的一批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分支学科因借力于自然科学而生,因而统称为中医药自然学科。

  中医药自然学科的生成区位和类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药学在西医药学3个层次众多分支学科的启示下,同自然科学3个层次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生成了一系列中医药自然学科。这些学科主要有4个生成区位,据此可以将其区分为4种基本类型。

  其一是中医药实验学科,即由于自然科学特色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的广泛渗透而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分支学科。实验方法发端于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各个层次、各个学科门类中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实验方法的特点是研究者能够在人为控制和模拟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科学事实。1954年,中文学术期刊第一次出现“中医实验”这个学术术语,报道华北、江西、广东等地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关于“团结中西医”“中医科学化”指示创建中医实验所、中医实验院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医临床实验、中药实验伴随着“西医学习中医”活动的兴起而推广开来,80年代以后逐渐得以普及。1986年,第一部以“实验针灸学”作为书名的专著问世。90年代以来,在实验生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物理学等实验类学科的扶持下,中医药研究领域已经创生和正在创生的边缘分支学科,有实验中医学(中医实验学)、实验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实验方法学、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实验中药制剂学、中医实验动物学、中医证候实验动物学、中医实验病理学、中医实验诊断学、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实验方剂学、实验推拿学、实验针灸学等。

  其二是中医药自然工程学科,即由中医药学与自然工程科学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而建立的边缘学科。处于自然科学第三知识层次的自然工程科学,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和实施过程,与实践活动最为接近。在中医药保健治疗活动中,人们需要运用技术手段对人体和药材、药具等物质实体施加作用,因此自然工程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率先被引入中医药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医药学与自然工程科学的交汇区先后走上创生进程的边缘分支学科,有中医工程学、中药复方药效工程学、中药炮制工程学、中药饮片工艺学、中药饮片切制工艺学、中药提取工艺学、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浸提物生产工艺学、中药发酵工艺学、中药制剂工程学、中药制剂设计学、激光理疗针灸学、中医药器械制造学、针灸器械工程学、中药植物栽培学等。

  其三是中医药自然应用学科,即由中医药学与自然应用科学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而建立的边缘学科。处于自然科学第二知识层次的自然应用科学,研究自然基础科学的应用方向、路径,或者阐明工程技术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自然科学各学科门类的理论都有运用于中医药领域的可能性。几十年来,在中医药学与自然应用科学之间学科相互渗透的探索中,进入研究者视野的边缘学科,有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代谢化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复方化学、中药制药化学、中医方剂化学、中药炮制化学、中药资源化学、中药炮制化学生物学、中医病原生物学、中兽医学、中兽医诊断学、兽医中药学(中兽医药物学)、中兽医方剂学、中兽医针灸学等。这些学科亦可以分别视为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的边缘分支学科。

  其四是中医药自然基础学科,即由中医药学与自然基础科学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而建立的边缘学科。自然基础科学各个学科门类,在与中医药学及其分支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各擅胜场,各有贡献,其中较为活跃的学科门类是分支学科相对较多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3个学科门类分别研究自然界的物理运动形式(热、光、声、电磁)、化学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形式。在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的层级链条上,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生命运动一方面由低级运动形式化学运动、物理运动循序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又依次包含化学运动、物理运动,因此中医药学对于人体生命运动进程的阐释不仅需要生物学的参与,而且需要化学、物理学的参与。

  基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内在联系,3个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渗透长期维持着活跃状态,先后生成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等边缘学科或多边缘学科。从名称上看,神经解剖学似乎来自于神经生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相互渗透,其实它是介于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化学之间的多边缘学科。在中医药学与自然基础科学的交汇区,参与学科渗透的学科既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直系分支学科,又有生成于3个学科门类之间的边缘学科或多边缘学科。在这个交汇区萌生的边缘学科,主要有中医药生物力学、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中药化学、中药超分子化学、中药生物化学、中医药生物力学、中医药分子生物学、中医分子生药学、中医细胞生物学、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基因组学、中医神经解剖学等。

  推进中医药自然学科衍生演进的着力点

  中医药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科学、医药科学知识体系。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力牵引下,包括中医药自然学科在内的中医药学分支学科仍将继续呈现扩张之势。为推进中医药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渗透,推进中医药自然学科的衍生演进,我们认为应该关注如下3个主要的着力点。

  首先,积极促进中医药学引进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20世纪中期以来,自然科学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一些突破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在医药学领域的应用前景,通常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才能逐渐明朗化。因应用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而衍生的中医药自然学科,其演进历程比较艰难而曲折。

  例如,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量子力学(量子物理学),20世纪30年代即形成基本理论框架,建立了波粒二象性、物质波、测不准关系、并协原理等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为开端,量子医学才进入人们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借助量子医学的启示,中医药研究者开始思考中医药学与量子力学的联系,逐渐发现中医理论哲学观与量子理论哲学观的可通约性、中医药理论与量子理论思维方式的相容性,将气一元论与量子特性、阴阳学说与并协原理(互补原理)等视为中医药学与量子力学的理论契合点,进而提出创建量子中医药学的设想。从量子力学被学术界接纳到提出创建量子中医药学的设想,经历了80多年时间,至今量子中医药学仍处于初步萌发期。推进中医药学走进微观领域,推进量子中医药学走过由潜到显的创生历程,还需要做深入、精细的实验验证和理论推演,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参与。

  其次,积极促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向中医药学的移植。近年来,自然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方法资源,除实验方法之外,观察方法、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数理方法等都获得了成功的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中医药分子生物学、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方剂学等学科在获取和整理科学事实、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等方面均受惠于上述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向中医药学的移植,目前有两个特别注意的方面。一是在技术层面上,一系列由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物化而来的仪器装置,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液相色谱仪、元素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离子色谱仪等,在中医药学某些分支学科的研究中大显身手,推动着这些学科向精准化、精细化的方向演进发展。二是在思维方法层面上,中医药学运用一些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思路,架构了新的中医药自然学科。20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后,系统生物学在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助力下,衍生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免疫组学等一系列“组学”分支学科。这些组学突破传统的单分子研究的局限性,专注于研究生物体内某一类分子族群的整体表现。这种研究方式与中医药学的整体思维颇为相似。21世纪初开始,学术期刊中以“中医/组学”“中药/组学”“中医药/组学”为主题词的文献越来越多,中医证候、中药品质、方剂、药效和中医体质等课题均取得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已经见诸文献的中医药自然科学名称有中药基因组学、中医证候代谢组学、中药蛋白质组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代谢组学、中药转录组学等。

  再次,积极促进中医药学研究者与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合作。中医药学的早期跨学科研究,实践方式多为“单兵跨学科”,即研究者个人自主地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补充相关学科的必备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满足自身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研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团队跨学科”成为常见的实践方式。以“中医药/组学”研究为例。“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迄今已发表的以“中医/组学”“中药/组学”“中医药/组学”作为篇名主题词的2000多篇期刊文献,作者署名最少者两三人,最多者七八人。具有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研究者组成学术团队,有利于知识互补、协力攻关,在共同解决跨学科学术问题的过程中创建新的中医药自然学科。

  多学科背景学术团队的研究效能,与其成员之间在学识上的感应理解力密切相关。控制论创始人、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1948年)一书导言中谈到科学家群体合作开发学科之间空白区时曾指出:“大家都习于共同工作,互相熟悉对方思想习慣,并且能在同事们还没有以完整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新想法的时候就理解这种新想法的意义。”为了能够高效率地“共同工作”,中医药学研究者必须通过认真学习了解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自然科学研究者也必须通过认真学习,以了解中医药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双方从能够“对话”开始,经过不断磨合、切磋,最终达到心有灵犀,学识融通,同频共振,合作共赢。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