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江克明撰文指出:“在学习中医专业过程中,对《方剂学》这一门课程,除了课堂讲授加深理解以外,历来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记不牢。”近年来,由于教学方法的革新,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诵记忆,而抛弃了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上了临床后,方剂内容不熟悉,出现了大量的“翻书医生”。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古人流传下来的方歌。
方歌言简意赅,包含内容广泛
方歌借鉴古体诗词的写作特点,采用七言的形式,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虽不像对联那样细致整齐,但将零散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串成对仗工整的语句,确实方便记诵,而且将方剂内容高度浓缩,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容含量丰富。
第一,方剂名称。绝大多数方歌是以方名开始的,这样便于记忆,如“麻黄汤中用桂枝”“小青龙汤治水气”“葛根汤内有麻黄”。部分方歌中体现了该方的原始出处或制方者的相关信息,如“牵正散是杨家方”“王氏清暑益气汤”“雷氏宣透膜原法”。
第二,药物组成。①单味药物习惯性的简称,如为避免“黄”字产生歧义,将黄连称“连”、黄芩称“芩”、黄柏称“柏”。②密切相关的数味药物进行习惯性的名称简化,如将川乌、草乌合称为“二乌”、将乳香、没药合称为“乳没”、将生地黄、熟地黄合称为“二地黄。”③为节约用字,将常见方整体简称,如“回阳救急用六君”,“六君”即是“六君子汤”的简称,含有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六味药。
第三,味数组成。部分方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提示了组成方剂的药物味数,如“金液丹中硫一味”“五皮散用五般皮”“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等。
第四,剂量配比。中医自古就有“秘方不传在剂量”的说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用量或者特殊剂量配比关系都在方歌中有所强调。如补阳还五汤“四两黄芪为主药”,即是强调本方的主药是黄芪,使用时剂量要大;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即是强调方中芍药的剂量要大于桂枝。左金丸“左金连茱六一丸”,表明药物剂量黄连∶吴茱萸=6: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石量记牢,四两麻黄八两膏”,表明药物剂量麻黄:生石膏=1:2。
第五,配伍结构。方剂都有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对于初学者而言,因方中药物较为繁杂,或因相似功效药物较多,常常难以掌握各组成药物在方剂配伍中的主次地位,故可根据部分方剂歌诀中对此的提示加以理解记忆。如泽泻汤“泽五为君术二两”,表明方中泽泻是君药;一贯煎“少佐川楝泄肝气”,表明方中川楝子是佐药;滚痰丸“少佐沉香为引导”,表明方中沉香是使药。
第六,主治功效。这是每首方歌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和研究方剂的重点。方歌虽短小精悍,但也高度概括了处方的主治功效,如小柴胡汤“少阳百病此为宗”、牡蛎散“固表敛汗见效奇”、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胀皆能除”。
第七,加减变化。病人的病情千变万化,执一方以治百病,无异于刻舟求剑、胶柱鼓瑟,所以临证必须加减,这样才能切合病情。但如何加减呢?加减正确,可以提高疗效;加减错误,直接降低疗效。所以在临证时,最难的是如何正确加减。部分方歌直接告知了如何加减,指明了加减的方向,如四磨汤“实者枳壳易人参”、清胃散“或加石膏清胃热”。在编撰方歌时,将组成相似的方歌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也可领悟加减之法,如“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四君子汤是补益脾胃之气的基础方,若兼气滞,加入行气的陈皮,名五味异功散;又兼痰湿,加入燥湿化痰的半夏,名六君子汤;又兼胃寒胀痛,加入行气散寒止痛的木香、砂仁,又名香砂六君子汤。
第八,服用方法。方剂的服用方法是方剂运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虽药物配伍合理,剂量准确,剂型适宜,倘若服用方法不当,也会影响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服药法论》所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部分方歌在编撰时直接写出了服药方法,如失笑散“等量为散加醋冲”、牵正散“服用少量热酒下”、醒消丸“每服三钱陈酒化,醉眠取汗是良方”。
方歌脱口成诵,可以持续受益
近代名医严云写道:“汪氏《汤头歌诀》风行久矣,初学医者每手置一编,熟诵而心记之。予少秉庭训,亦复如是。”古往今来,背诵方歌是学习中医的重要方法,趁年轻记忆力好,多多背诵,后期获益良多。
第一,便于学习其他课程。《方剂学》是一门桥梁学科,背诵方歌是学好《方剂学》的必经之路。《方剂学》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糅合为一体,如果以方歌为核心掌握了《方剂学》的内容,那么其他三科的内容可以通过推导加以记忆;《方剂学》课程结束之后,紧接着是《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这三门课程以病名为主线,将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方剂学》体现的是“方”这一环节,所以学好《方剂学》对于这三门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方剂学》选用了大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里面的处方,熟练背诵这些方歌,对于经典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
第二,便于通过各种考试。上述各科的考试基本都会涉及《方剂学》的内容,背熟方歌,可以轻松而顺利地通过考试;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研究生考试中,《方剂学》的考试内容以及与《方剂学》相关的考试内容占60%以上,熟练的背熟方歌可以为通过这类考试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便于跟师临证学习。临证跟师抄方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实现了与老师的“语言同步”,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便于自己走向临床。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跟随老师学习的时间再长,最终还是得自己单独去看病。临床上病情千变万化、复杂多变,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病证都教一遍,如果遇见不熟悉的病证,那就到了考验应变能力的时候了。熟背方歌,对于应变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比如我独立诊病的第一年,碰到一位反复发热的病人,多方医治无效,邀我诊疗。经过问诊,发现无外感表证,劳累后即感全身低热,伴随有小腹坠痛,全身乏力,少气懒言。根据这些症状,我联想到补中益气汤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辨证为气虚发热,投以补中益气汤,患者服用后,病即痊愈。
扎实背诵方歌,不宜投机取巧
第一,不宜舍方歌而记忆。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药物组成比较少的方剂,不需要背诵方歌即可记忆,如香连丸(木香、黄连)、白金丸(白矾、郁金)、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等。但是对于药物组成比较多的方剂,如果不背诵方歌,记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如八正散(川木通、车前子、萹蓄、大黄、滑石、甘草梢、瞿麦、栀子、灯芯草),即使记忆力强大,当时记住了,以后也很容易忘记。如果将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背诵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产生了终生记忆,则会一辈子受益无穷。
第二,不宜选择趣味方歌。此类方歌无方名、无功效,只是利用药物的谐音,形成趣味的语句,将药物组成串联起来。如:九味羌活汤(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羌活、川芎),趣味方歌为: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温脾汤(大黄、附子、人参、甘草、干姜),趣味方歌为:黄夫人炒姜。此类方歌可以快速记忆药物组成,应付考试尚可,在临床上使用,实用性不强。所以笔者以为,此类方歌无益于初学者,实不足取。
古人云:“心中有汤头,行医不用愁;心中无汤头,行医挠破头。”背诵方歌虽然一时辛苦,却是终生受益。所以,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方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多背诵、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