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孕育了厚重博大的传统文化,历史上涌现出扁鹊、淳于意、王叔和、钱乙等众多著名的中医学家。植根华夏文明广袤沃土的中医药学,在齐鲁大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绽放出熠熠光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在齐鲁大地,一大批中医名家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成长,刘惠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讲好刘惠民等中医名家故事,既是擦亮齐鲁当代中医名片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刘惠民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中医药事业的奠基人
刘惠民(1898~1977),山东省沂水县人,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历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山东省立中医院院长、山东中医学院院长等,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均有较深造诣,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医界享有较高威望。
刘惠民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热爱医学,小时便立志学医救人。1916年他拜同村中医李步鳌为师,开始学习中医。1920年,他到名中医张锡纯在沈阳所办立达中医院学习进修,后又报名参加名医丁福保创办的上海中西医专门函授学校学习两年。
1925年,刘惠民回到家乡创办协济学堂药铺,开始悬壶乡里。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很快就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称赞。
1926年起,他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在农民协会担任执行委员。
1934年,刘惠民与赵恕风合办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研究社,招收学员36人,刘惠民自编《伤寒学课本》等教材,并亲自授课。
1938年,刘惠民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支队,被任命为医务处主任,并将沂水县乡村医药研究所更名为战地救护班,带领战地救护班辗转鲁中山区,救治伤员,医治百姓。
新中国成立后,刘惠民把主要精力用到了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培养中医药人才、发展壮大人民卫生事业上,他先后负责筹建创办了济南市立中医诊疗所、山东省立中医院、山东中医学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等。
在济南,刘惠民与吴少怀、周凤梧等名医创办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和济南市中医学会,担任学校中医部主任和学会主任。1951年,刘惠民任山东省合作总社医药部经理。1953年,他负责创办山东省第一家公费医疗单位济南市立中医诊疗所(现济南市中医医院),任所长。1955年起,他担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主管全省中医药事业恢复和发展工作。同年,经刘惠民倡议,山东省立中医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他主持筹建并兼任院长。1958年,他筹建并创办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任首任院长。同年,筹建并创办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任所长。1959年,他又筹建并创办山东中医文献馆。
此外,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八大元老”之称的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和第二届国医大师尚德俊等均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在全国中医界都享有较高声誉。
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宣传现状
大力挖掘并宣传好刘惠民等中医名家的事迹,将其打造成齐鲁中医的靓丽名片,对进一步提炼齐鲁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挖掘阐释并推广普及名医名家、医籍名方等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助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相关机构,注重对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开展了一些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注重在文化标识等方面植入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形象宣传。山东中医药大学将公费医学生班命名为“惠民班”、将中药创新班命名为“凤梧班”,并在长清校区中兴广场设置“十老园”,设计制作刘惠民、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尚德俊雕像,以示对以刘惠民为代表的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致敬和缅怀。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载体命名为“惠民楼”,既纪念缅怀首任院长,又包含惠泽于民之意。
设立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专题展区。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史馆在人才队伍部分专题介绍刘惠民、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尚德俊等。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在一楼显要位置专设刘惠民展区,展出其相关图片、著作及生前使用过的办公桌椅等实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国医大师尚德俊纪念馆,并在院史馆和医院文化墙等地专题介绍了刘惠民相关事迹。沂水县建成的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专设刘惠民展区,展览了关于刘惠民的大量图片、著作和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等。
出版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书籍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刘惠民》《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等山东中医药大学九大名医经验录系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惠民医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畅销书《名老中医之路》,收录了戴岐等写的回忆文章《忆刘惠民老中医的学术特点》、周凤梧的文章《杏林春暖忆旧迹》、李克绍的文章《学医、行医话当年》、张珍玉的文章《学无止境学无捷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中医》丛书之《儒医风华》收录了刘惠民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名家以及近年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获得者共31位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以人物通讯的方式,集中展示他们的风采,生动讲述他们在教学、科研、临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感人故事。
拍摄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专题片。2021年,临沂电视台、沂水县院东头镇(刘惠民出生地)党委政府和沂蒙山酒业联合拍摄了刘惠民专题片《把脉》,在国庆期间播出,以怀念展示刘惠民对中医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传承发扬其医术医德和名医风范。
举办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举办纪念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出版40周年学术报告会、徐国仟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张珍玉百年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医大师张志远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张灿玾八十五诞辰暨从医七十周年学术思想座谈会、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并成立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以加强对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和传承。
擦亮齐鲁当代中医名片的提升路径
刘惠民是一位有故事的当代著名中医大家,他“立志学医,敏而好学”的求学经历、“学成归来,悬壶乡里”的乡医之路、“投身革命,保障医疗”的革命生涯、“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创业历程、“心系患者,施惠于民”的为民情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学者风采等都与时代同频共振。刘惠民的经历和事迹,是当代中医名家成长成才、一心为国为民的生动缩影,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
作为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刘惠民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理应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关于他的宣传明显不够,他当前的知名度与其实际成就、贡献和业界影响明显不匹配。同时,周凤梧、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周次清、张志远、张灿玾、刘献琳、尚德俊等其他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宣传也有待提升。
大力挖掘并宣传好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事迹,讲好他们的故事,既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历史,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加强对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宣传的统筹指导,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入到宣传工作当中。当前,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宣传呈现散发状态,既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宣传效果不理想。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市中医院以及沂水、临邑、牟平、龙口、平度、莱西、荣成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出生地都是他们成长、学习或工作过的地方,可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协调相关单位及刘惠民等中医名家的学生、弟子、家人等开展专题研究推介宣传。
收集整理保护好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资料。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关于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的相关资料较少,他们的相关事迹挖掘整理也有限,这对开展宣传工作不利。要尽快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开展收集整理工作,将刘惠民为代表的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照片、音视频、著作、医案、用品、新闻报道以及典型事迹等收集起来,整理并妥善保管好,为讲好齐鲁当代中医名家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对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研究。应成立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专业委员会或学术思想研究所,定期召开学术思想研讨会,从学术贡献角度,讲好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故事,扩大其在中医界及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东中医药大学可开设齐鲁当代中医名家选修课,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其人其事,领略名医风采,学习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学理念等。
拍摄制作齐鲁当代中医名家题材影视剧、纪录片等。以刘惠民为代表的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他们经历丰富、事迹典型,故事性、情节性很强,很适合以影视剧等方式来呈现。可以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创作拍摄以刘惠民等为原型的影视剧、动漫等,来讲述齐鲁当代中医名家故事。
加大对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创立方剂的开发转化力度。以刘惠民为例,他创立的肺得宁、首乌桑葚补脑汁等20余个方剂,经长期临床验证,大多行之有效,颇受患者好评,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这些方剂基本是院内制剂形式,未能在更广范围内推广使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发和推广转化力度,使其成品化市场化,惠及更多患者。疗效是最好的口碑,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方剂的更多推广应用,将极大提升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纪念馆,开发利用好名医故居。目前,齐鲁当代中医名家中仅尚德俊有专题纪念馆,刘惠民等其他名家均没有专题纪念馆,他们的故居保护开发利用也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可在刘惠民等中医名家工作过的单位或出生地建立专题纪念馆,将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相关资料及实物收集整理、妥善保存,并对外展出。齐鲁当代中医名家出生地地方政府应打好组合拳,保护并开发利用好名医故居,使其有效发挥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等作用。
讲好刘惠民等齐鲁当代中医名家故事,迫在眉睫,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对于进一步提炼齐鲁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