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医药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中医药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
其一,优化教学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在中医药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的混合式教学方案以“堆砌”硬件设备为主,成本高,可复制性小,无法惠及普通教室,导致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和普及受限。教学平台虽然也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主要依靠学生自学,人与人的沟通受阻。而借助AI技术,即使在普通教室也可以实现面对面视频互动、自动课程录制、自动生成AI课程摘要等,师生双方可以更加沉浸于课堂的内容里,学生课后复习也更加高效。
其二,更新教学素材。中医药院校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素材上也主要以图片视频为主,较少使用实物,学生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也局限在书本上。而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例如,通过AR技术可以将中药材、舌诊图谱、针灸穴位经络图等转变为三维立体模型,利用移动设备识别图像功能,根据扫描到的图像,实时调整画面视角,可以看到凸出屏幕之外的立体图像,方便学生全方面认识理解中医,增强学生学习的场景感。
其三,强化实践教学。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实践也只能在课上进行。而AI技术可以有效模拟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各种操作和技能。例如,借助虚拟现实(VR)和AR技术,学生可以对模拟真人进行望闻问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中医诊断过程,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培训创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其一,组织培训,加强师资建设。目前,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缺少既能熟练掌握AI技术,又能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复合型教师,这也限制了AI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AI背景下,中医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邀请企业工程师到高校授课或组织企业参观等活动,培养既掌握AI技术,又具备中医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增强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二,科技创新,打造AI助教。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中医药院校还可以利用AI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智能化的算法开发AI助教系统,协助课堂教学、参与医学实验、学习内容答疑、管理学生学习进度和成绩、自动生成试题、批改作业等。通过使用AI助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支持,教师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辅导中,也能缓解我国部分中医药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育德育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尽管AI可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学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替代人类教师的作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AI技术助力中医药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熏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也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教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做事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育德育人,树人成才,以确保中医药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AI的引入,也会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诊疗,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AI的机械化、标准化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在保持中医药教育独特性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AI的优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次,AI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AI很难做到的,这需要教师注重这方面的引导,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在运用AI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信息过载和认知混乱的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最后,AI会收集和分析大量学生数据,这可能会引发隐私风险。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和指导,以确保学生数据的保护和安全使用。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将AI与中医药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使AI在中医药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