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一气化万物 百骸生六神
2023.08.2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端于春秋战国,成熟于东汉时期的气一元论是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世界和人的本原,并以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各种生理病理问题。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中医产生了形神合一论,认为与精神意识密切相关的六神(五脏神和元神)产生于形体,依附于形体,形体是第一性的。明晰形神关系,便于临床辨证论治。

  天人同构气为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节选自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认为浩然正气是世界的本原,从日月星辰到山川河流,再到万物之灵人类,都是由浩然正气构成的。文天祥的观点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气一元论和孟子的“浩然之气”概念。

  简单地说,气一元论就是认为天地万物为一气所生。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这个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庄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气耳。”清代郑献甫《杂述·其一》:“敝衣自多虱,荒池亦生鱼。一气化万物,可想鸿荒初。”气有弥散和聚合两种状态。弥散状态的气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至精至细,不易察觉,称为“无形”;聚合状态的气处于凝聚状态,形成各种事物,有具体的形状,称为“有形”。自然界处于“无形之气”与“有形之体”的不断转化之中,《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还是事物之间相互感应、传递信息的中介,无形之气与有形之体时刻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并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观。《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代陈献章《天人之际》:“天人一理通,感应良可畏。”

  在气的基础上,又衍生出精气的概念。精气是极其细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它充塞于宇宙之间,是化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就连人的形体和意识也是精气的产物。《易传·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杜甫《沙苑行》:“泉出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鳞。岂知异物同精气,虽未成龙亦有神。”

  中医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所化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与万物同源于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都包含在气的范畴内,《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的精气,谓之“先天之精”;人生下之后,需要从水谷精微中摄取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生长发育,称为“后天之精”,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宋末元初诗人方回《先天易吟三十首·其二十一》:“天地囿于气,圣贤修此心。范围非有许,生聚尚斯今。”认为天地万物和圣贤思想都源于先天之气,并且变化发展,今胜于昔。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聚散是其基本形式,南宋程公许《述九颂·纪生》:“气机兮翕辟,往来兮不停。”《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精气津液等物质的转化,以及人的生长壮老已,都是气运动产生的气化过程。宋末元初陈普《孟子·牛山》:“气化流行出一元,生生之理自天根。”明代曹端《形化》:“乾坤气化既成形,男女雌雄牝牡名。自是生生有形化,其中气化自流行。”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的运动变化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源。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中医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气为生命本源,气机、气化是生命活动特征的理论。

  主观唯心主义主认为精神、意识、规律、观念等属于世界的本原,中医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并且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以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与人体,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神附于形藏五脏

  中医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为狭义的神,即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学道知专气,尊生得养形。精神生尺宅,虚白集中扃。出岫孤云静,凌霜老柏青。晨兴取涧水,漱齿读黄庭。”(宋代陆游《学道》)陆游这首养生诗强调神形共养,不可偏颇,其观点可能受到了中医形神合一论的启发。形神合一论认为,形体是精神意识的载体,精神意识是形体的生命体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首先,神产生于形,形是第一性的,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灭。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其次,神必须依附于形体存在。古人临床发现,五脏疾患均可导致人的精神意识发生改变,表现错综复杂。例如,心动过速时,人会感到惊慌失措;心脏停止跳动,精神意识随之终结;食不果腹,脾胃运化无力,人会心慌流汗,坐立不安;过食肥甘厚味,则会昏昏欲睡、倦怠乏力。肝脏、肺脏、肾脏疾患的终末期,精神意识都会发生严重改变。在此基础上,中医认为五脏皆藏有神,并将它们分别称之为神、魂、魄、意、志。

  心神是对客观事物存留的印记进行综合、概括、抽象、判断和处理的活动,思维意识活动也属于心神的范畴。血液是心神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有藏神的功能。心血亏虚,神不守舍,则失眠健忘;心阴损耗,虚火扰神,则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心阳不足,神失所养,则神疲多寐;心阳暴脱,神失所主,则意识模糊、昏迷不醒;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则狂躁谵语、意识不清;痰蒙心窍,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甚则突发癫痫;痰火扰心,则心烦失眠,甚则哭笑无常、精神错乱。唐代韦庄《不寐》:“不寐天将晓,心劳转似灰。蚊吟频到耳,鼠斗竞缘台。”描写了因心力劳累而夜不能寐的情形。

  心神是思维活动的主导、聪明智慧的本源,人的情志变化也由心神发动。《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神、魂、魄、意、志虽分别藏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宰,发于心神,心神失常会殃及他脏诸神。唐代韦应物《赠李儋》:“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

  魂是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意识、思维活动,睡眠时可表现为梦境或梦幻现象,如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现代研究中医的魂与心理学的性格的属性比较类似。

  魂藏于肝中。肝藏血,血舍魂,魂依附于肝内精血而存在。元代潜真子《苏幕遮》:“水生金,阴魄绕。火长青龙,魂向肝中卯。”肝血充足,则昼精夜眠,精神振作;肝血不足,血不养魂,则失眠多梦,梦魇梦游;肝火亢盛,魂不守舍,则狂乱烦躁、幻视幻听。明代唐寅《伤内》:“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肝主疏泄功能对调畅情志也有影响,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肝气疏泄太过,则性情急躁、亢奋易怒。宋代郑刚中《送萧德起赴召》:“壮士磨宝剑,怒气常裂肝。”中医认为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也与肝魂相关,以肝血为物质基础。

  魄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现代研究中医的魄与心理学的气质的属性比较类似。魄藏于肺中。肺主气,气舍魄,魄依附于肺气而存在。肺气充盛,则体魄健壮;肺气虚弱,则言语无力,缺乏魄力。长期喝酒能损伤肝肺,使人失魂落魄,陆游《晚泊松滋渡口》:“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意是将从外界获得的认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意念的神志活动。意藏于脾中。脾藏营,营舍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意依附于脾化生的营气而存在。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则善忘呆钝。巳时(又名隅中)脾经最旺,人体气血亦最旺,精神最为振奋、体力和记忆力最强,此时是工作和学习的最好时候,唐代《敦煌曲子词·十二时·其四》:“隅中巳,专心发愤寻诗史。每忆贤人羊角哀,求学山中并粮死。”

  志为意志和记忆,藏于肾中。肾藏精,精舍志,志依附于肾精而存在。肾精充盛,则意志坚定,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判断和记忆能力;肾精不足,则意志消沉,感情淡漠,精神萎靡,健忘痴呆。中医养生强调节欲保精,能使人精气充足,体健神旺,宋末元初方回《老而健贫而诗自志其喜八首·其一》:“贫犹常饮客,老幸不招医。节欲无真病,轻财似太痴。”

  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远志能温补肾精,交通心肾,安神益智,使人强志不忘,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远志》:“远志苦温益肾精,补中高志定心惊,利膈通窍除咳逆,苗感阴生止梦萦。”人参能大补元气,安魂定魄,治疗虚烦不寐,《医学入门·人参》:“人参甘温补五脏,止渴调中利湿痰,明目开心通血脉,安魂定魄解虚烦。”龙眼肉能养血安神,治疗心悸怔忡,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龙眼》:“龙眼甘平胜荔枝,益肝益气益心脾。养心长智兼滋血,惊悸怔忡尽可离。”桑椹能滋阴补血,止渴镇魂,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心悸失眠,《本草约编·桑椹》:“桑树精英尽在椹,通关止渴镇神魂。水浮风热皆消散,荒歉还堪干湿吞。”

  另一方面,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过度的情志刺激可导致脏器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优伤肺、惊恐伤肾。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在先,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在后,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派生物,是第二性的。中医认为神产生于形体,依附于形体,形神合一,神是形的产物,人死神灭,形体是第一性的。

  虽然中医和客观唯心主义、封建迷信都有神、魂、魄的说法,并且有人以此认为中医属于唯心主义,实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医的神、魂、魄是为了区分表述纷繁复杂的精神意识活动而提出的概念,它们产生于人的形体,依附于人的脏器,不能脱离于人体而单独存在,神、魂、魄方面的疾患,可通过物质(药物)治愈。客观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中的神、魂、魄,可以独立于人体而存在,魂飞天外,神游万里,甚至可以移山填海,无所不能。例如,封建迷信中的魂魄在人死亡后仍旧可以存在。可见中医与客观唯心主义也有着本质区别。

  脑藏元神统全身

  “只说泊船无定处,不知携手是何人。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节选自唐代罗隐《寄第五尊师》)除五脏神外,还有脑神的概念。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又名髓海。两精相搏谓之神,脑神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注。”《黄庭内景经·至道》说:“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脑神藏于脑中,通过脑的有形实质脑髓发挥作用。

  中医也很早就发现脑对精神意识的决定作用。《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诗中用头脑钐利形容思维敏捷,文思泉涌。古代诗词中还常用头脑指代思维意识,如南宋范成大《早衰》:“早衰头脑已冬烘,信拙心情似苦空。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

  中医元神的概念最早由张仲景的弟子卫汛提出,《颅囟经》曰:“(胎儿)八月元神俱降,真灵也。”而《灵枢·经脉》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的说法,李时珍总结前人对脑神的认识,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其后张景岳、赵献可等医家对其理论逐步完善,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

  脑中所藏元神是与生俱来之神,是诸脏所藏之神的本原,是诸神的统领和主宰。诸脏所藏之神如魂、魄、意、志、思、虑、智,以及心中所藏之识神等,均由元神调控。元神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志正常。肾精亏虚、肝肾阴虚等可致脑之元神不足证,出现眩晕、健忘、失眠、耳鸣、精神不振等症状;痰迷脑窍、痰火上扰脑窍、瘀阻脑窍、热毒犯脑、风痰上阻脑络等,可致邪犯元神脑窍证,出现狂乱、烦躁、头痛、手足震颤、抽搐、昏迷、半身不遂等症状。古人常通过节欲保精预防肾精亏虚导致的脑之元神不足证,唐代元稹《和乐天赠吴丹》:“雌一守命门,回九填血脑。委气荣卫和,咽津颜色好。”

  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精神意识是人体最复杂的生理功能,中医既强调脑之元神对五脏诸神的统领作用,又注重五脏疾病对精神意识的影响,这实际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结果。中医关于形神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观察,对于指导辨证论治大有裨益,在治疗身心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临床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总之,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以气一元论、形神合一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从《黄帝内经》关于五脏神的论述,到清代中医教材《医宗金鉴》提出元神总统全身,可以看出中医既强调经典理论著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出现的新问题,具有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