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是道教信众和黎民百姓对古代名医赋予神化色彩的尊称,是宗教与民俗的结合,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体现。药王庙是祭祀药王的庙宇,其门前通常摆放两尊石雕狮子。
药王信仰和修建药王庙之风,在明代之后渐盛,由此推动了各地庙会性药材交易集市逐渐走向鼎盛。药王庙与石狮子结缘,则是狮子文化向中医药领域渗透的结果。狮子不是中国的固有物种,其原产地在西亚和非洲。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安息国国王于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向汉王朝进贡了一对狮子。
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百兽之王,佛教建筑物通常都有以狮子作为护法神兽的装饰图案。来自天竺的佛教和来自西域的狮子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伴随着佛教在神州大地的扩散,狮子文化逐渐深入人心。狮子被当作建筑物的守护神,寺庙门前有石狮子,药王庙、道观等建筑物门前也有石狮子。在人们眼中,狮子是护佑平安的瑞兽,也是威猛驱恶的灵兽。明代内阁首辅夏言对狮子的气势做过传神的描述:“金眸玉爪目悬星,群兽闻知尽骇惊。怒慑熊罴威凛凛,雄驱虎豹气英英。”(《狮子》)
药王庙前的石狮子命运多舛
清代康熙年间,在武汉汉口经营药材的怀庆药商结成药帮,集资修建用于居住、存货、祭祀、宴客、议事的怀庆会馆。因怀庆会馆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药王殿,民众习惯将此会馆建筑群称为药王庙。药王庙山门外蹲坐一对石矶石狮子,雌雄各一座。有关资料记载,这对石狮子身高两米多,宽一米许。1946年,怀庆帮后人为保护残存的药王庙,以药王殿等当做教室、以庙门为校门,开办了民办覃怀小学。1956年,覃怀小学改建为公立药帮巷小学。
1966年,药王庙门前东边的雄性石狮子倒地,紧靠着一米多高的基座。1975年,药帮巷小学为方便三轮车进出,对校门进行了改造。当时,雌性石狮子周边被街巷集市的一个米粑摊位占据,校门扩宽的唯一办法是移除雄狮子。负责勤工俭学的小学教师在药帮大巷口长堤街找到一位年轻的石匠,谈好由校方出20元工钱请他将雄狮子移走。石匠将这尊200多岁的石狮子和基座破碎成几块,用两轮平板推车一块一块地运走了。
药王庙门前西边的那尊雌狮子命运也没好到哪里去。20世纪80年代正是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旺盛期,商贩连摊点带石狮子一起圈了起来,变成经营门点。石狮子全身上下被熏得黑乎乎的,店主嫌它黑得难看,将其涂上金粉漆以图吉利,后来造成石狮子表面腐蚀剥落。1998年,店主想翻修扩大店面,嫌雌狮子占据门点空间,找到晴川阁景区负责人,建议他们将石狮子搬走。随后,药王庙的雌狮子被起重机吊起,迁移到几公里外汉阳铁门关附近的晴川阁景区门口。在晴川阁门口,它转首侧望,是在看向龟山后面的汉口吗?那里曾有它的“本职岗位”——守护药王庙。这两尊石狮子的多舛命运,令人叹喟不已。
石狮子“脱单”让市民操碎心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长江西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汉市地标建筑黄鹤楼夹江相望。汉口药王庙的石雕雌狮子在晴川阁景区门口重新“上岗”,从免遭遗弃破坏的角度来看算是一件好事。
药王庙石狮移到晴川阁门口之后,人们感到仍存在一些缺憾。担当守护神的石狮子从来都是雌雄同时上岗,雌雄配对寓意阴阳和合、生机盎然。因此,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大门前的石狮子——成双成对。武汉市一位市民在《长江日报》上发表《为晴川阁门前失偶石狮配对》的建言文章,认为素有“楚天第一楼”之称的晴川阁是武汉市的特色旅游景点和对外文化交流窗口,从尊重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应该将“失偶”的石狮子摆在大门前。十多年以后,市民的石狮子配对建言终于有了下文。2010年9月28日,《长江日报》发表一篇新闻稿:《晴川阁大门百年石狮终配对》,称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积极回应市民建言,2009年在景区大修工程启动之初,聘请了“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湖北大冶市的石雕艺人,雕刻一尊雄性石狮子。2010年国庆节,与汉口药王庙雌性石狮子配对的雄性石狮子终于落座晴川阁景区门口。
在市民们庆幸药王庙雌性石狮子“脱单”的同时,又有一些来晴川阁游览的游客发现景区门口两尊石狮子一旧一新、一黑一白,摆在一起很不般配。2013年3月5日,长江网贴出一篇配有3幅照片的短文《晴川阁门前一石狮脏成小花猫引热议》。记者在文中说,经过汉阳区晴川阁景区时,看到大门前两座石狮子外观明显不同,一座表面干净整洁,一座表面却满布污垢和青苔,仿佛是刚刚出土的文物。记者建议相关部门对脏成“小花猫”的石狮子进行清洁,不要让它脏兮兮地屹立在景区门口。
表面脏兮兮的雌性石狮子,确实是文物,不过不是“刚刚出土”的文物。这尊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建汉口药王庙后不久问世的石狮子,在药王庙山门前蹲守了将近300年。它曾经见证过老汉口药市、老汉口怀庆药帮的极盛时期。当年,它的眼前曾走过药帮二巷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巡游表演的人群,它的身旁曾走过熙熙攘攘、进入怀庆会馆看戏赴宴和洽谈生意的各地药商。这尊雌性石狮子虽然被无知者涂抹过金粉漆,但它身上的黑垢和苔藓,依然可以看作是几百年历史文化的“包浆”,是沧桑感的直观体现。据行家说,面对这样的文物,千万不能轻率地进行“美白”处理。
笔者沉思良久,想到了保存和利用传统药市文化遗迹的一些问题。有资料说,全国各地历代形成的中药材交易集市——药市,共有110多处。目前,完好保存下来的传统药市物质遗迹和非物质遗产越来越珍贵了。像汉口药王庙石狮子这类零散的药市遗存物,应该充分发挥其保存历史、述说历史的作用。当下,在没有找到这尊石狮子更适当去处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至少可以做这样一件事:在石狮子的身后或景区门内的显眼位置,立一块说明石狮子来历的牌子,将老汉口药市、药王庙的那段历史告诉游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