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祖孙“穷搜博览”著《症因脉治》
2023.05.18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症因脉治》是明朝末年名医秦昌遇(字景明)及其侄孙秦之桢(字皇士)二人合力完成的一部中医著作。

  秦景明为明末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区)名医。据《松江府志》记载,《症因脉治》为秦景明晚年所作,其还有《大力折衷》《痘疹折衷》《幼科折衷》《幼科金针》等著作,惜已失传。秦景明幼年多病,故而立志学医,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后亦精通内科,对于当时的传染病天花颇有经验。他临床疗效卓著,在当地颇负盛名,求诊者众。

  丰富的患者资源给了秦景明深刻认识医学的机会,他的一些真知灼见放到今天仍然颇有价值。在《症因脉治》的序言中,秦景明说:“盖执脉寻因、寻症,一时殊费揣摩;不若以症为首,然后寻因之所起,脉之何象,治之何宜,则病无遁情,而药亦不至于误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闻问,而独后于切耳。”意思是,如果凭脉象判断病因和病症,是很困难的;不如以症状为主,去寻求病因,以脉象为辅,判断应如何治疗,这样就不至于用错药。所以古人最重视的是望诊、闻诊和问诊,而把切脉放在最后参考。他在书中还说:“用药之法,须寻实据之症固已。然有症脉相应,以脉用方,而为正治者;亦有症象分明,脉象模糊,难于依脉立方,而必随症施治者。”意思是,用药治病一定要有确切依据。症状和脉象相符合,凭脉用药是为正治;但有时症状明显,脉象模糊,很难以脉立方,则必须以症状为判断依据。

  鉴于以上认识,秦景明主张,先辨症状、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故仿朱丹溪著《脉因证治》时“以四字赅之,纂成一帙”的做法,将本书命名为《症因脉治》。

  秦景明完成这部书后,还担心自己“年迈神衰,恐多纰漏,未敢授梓传世,待后之贤者,详定而行可也”。因为担心自己年迈体衰时写出来的书有纰漏,所以不敢贸然刊印,希望今后有贤者可以审阅他的著作,纠正他的错误,这样才可以刊印传世。可见其治学态度严谨,令人敬佩。

  《症因脉治》后来由秦景明的侄孙秦之桢整理出版。秦景明为明朝人,到秦之桢时,已是清朝。秦之桢为这本书付出了大量心血,康熙四十三年翰林院编修沈宗在为该书所写的《沈序》中言及,秦之桢在其伯祖著作的基础上,“复穷搜博览,阐明而损益之”。在书里的《自序》中,秦之桢说自己的伯祖当年为了写这本书,“遂乃屏绝应酬,潜心纂述”。正因祖孙两人都能如此求实和沉潜,《症因脉治》才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得以传世。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