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词的上阕描写了边塞“长烟”“孤城”等独特的景象,尽显边塞生活的艰苦情景;下阙将词意推向高潮,抒发了词人和边防战士的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
在词中,范仲淹提到了“人不寐”,在中医学中不寐又称“失眠”“不得卧”“目不瞑”,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让我们结合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中医学理论,分析“不寐”的原因。
词中点明,当时是“秋来”,到处“霜满地”。边塞的秋天寒风萧瑟,“雁去无留意”。秋应悲,再加上“四面边声连角起”,且词人远离家乡,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浓的悲凉之情,中医学中,思伤脾、悲忧伤肺,直接影响脏腑气机,导致阴阳失交、扰动心神,进而不寐。
边防训练十分辛苦,范仲淹当时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边关以防外敌入侵,每日运筹帷幄,很可能导致用脑过度,暗耗精血,以致神志失于濡养,故多不寐,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
最后,此时的范仲淹已年过半百,身体机能日渐衰竭,《黄帝内经》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和青壮年相比,中老年人阴阳俱虚,脏腑元气亏虚,阴阳失交,故多不寐。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