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忆家安”团队依托“智能化筛查+社区化服务”模式,为老年认知健康构建起全方位防护体系,为健康老龄化提供“南中医方案”。
打破偏见:多维度宣传提升筛查意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老年人健康福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预”。然而,当前老年认知障碍筛查工作仍面临筛查意愿不足、社会污名化严重、社区筛查人力不足、筛查标准缺失等多重挑战。
调查显示,约60%的老年人因担心被贴上“痴呆”标签而拒绝参与筛查,部分家庭甚至将认知衰退视为正常衰老现象,错失干预黄金期。为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忆家安”团队针对老年群体认知偏差与社会偏见,定制适老化科普手册,采用大字排版、情景图解,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易懂内容;组织专家开展多场社区健康讲座,面对面解答认知健康疑问,通过多维度的宣传举措,累计服务1.1万余名老年人及其家庭,广泛传播认知健康知识,增强了老年人主动筛查意识,极大提升社会对认知障碍群体的包容度。
智能筛查:多模态技术破解难题
针对传统筛查效率低、主观性强的痛点,团队联合东南大学研发“多模态融合”智能诊疗系统,通过脑电、眼动、语音等生理信号采集,将筛查准确率提升至82%。该系统累计筛查1700余人次,其中轻度认知障碍(MCI)占比为55.4%,疑似痴呆占比为19.9%。
在栖霞区试点中,团队创新采用“预约登记制+上门服务”模式,配备标准化设备及流程,确保数据采集精准。社区李阿姨通过系统筛查后表示:“科技让我们提前意识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干预。”
标准构建:科学化筛查守护银龄健康
针对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中目前存在的标准缺失、流程碎片化等痛点,“忆家安”团队组织护理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学生第三党支部先锋党员深入社区,从筛查年龄、筛查频率、随访周期三个维度出发,形成覆盖“筛查—随访—干预”的全链条社区认知障碍筛查方案。以科学化筛查频率与动态随访机制为核心,结合社区实际需求,制定“5月/次”普筛周期与分层随访机制,实现“预约—筛查—风险评估”一站式服务,确保“筛查不漏项、转诊不延迟、干预不断档”,最终形成“初筛精准化—随访差异化—干预闭环化”的规范化路径,通过科学流程让社区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真正激活社区认知健康防护网的底层效能,筑牢第一道“堤坝”。
历经多年深耕,“忆家安”实践团队用科技赋能与协同创新,为老年认知健康编织起一张细密的防护网。从南京试点到长三角辐射,从科技赋能到标准筑基,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中国”战略,逐步贯通“早筛早防”的实践路径,为全国老龄化背景下的认知健康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南中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