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所有研究中西医结合医事活动的医药科学分支学科的统称,是在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之间交汇区开展跨学科研究建立起来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是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创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新中国的一项标志性医药科学成就,为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跨学科回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创生历程
西医药学自明代末期传入中国后,一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发生时起时伏的碰撞、冲突,另一方面又为中医药学提供了比较、参照的对象。经过200多年的渐进渗透,西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观点和医疗模式为一部分中医药人士所认知和理解,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形成以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等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医派或中西医汇通学派。汇通派医家认为,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汇通派这种洋为中用、求同存异的学习态度,对于后世正确认识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创生的学术思想源头。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知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中西医结合长远目标所作出的顶层设计。
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90年改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为热心于中西医结合探索的医药学研究者提供了跨学科交流的园地和组织保证。198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经学科评议组第一次会议审核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黑龙江中医学院等院校获得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专业,下设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二级学科专业。
“中西医结合”以学科专业身份进入国家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之后,突破了以往医疗行为、医疗技艺层面“中西医结合”的局限。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提出了构筑“中西医结合”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需求,突出了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在理论层面、学科层面的跨学科研究,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及其一系列分支学科的创生。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颁布,在一级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之下设立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这门作为跨学科研究产物的学科由此正式进入国家学术管理体系。
跨学科成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结构
通过在读秀图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和梳理,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图书和文献篇名中,整理出100多个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分支学科名称。按照研究对象、生成区位的差异,这些分支学科可以粗略地区分为7个学科系组。
第一系组是在中医药学、西医药学的对应基础分支学科之间建立的一组边缘分支学科,统称为基础中西医结合医学。主要有中西医结合人体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组织胚胎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分子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等。
第二系组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一组分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等,统称为综合中西医结合医学。
第三系组是按照医事分科而划分出来的一组边缘分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学、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等,统称为分科中西医结合医学。
第四系组是依据病症种类划分的一组分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病学等,统称为中西医结合病症学科。人体病症种类繁多,因此这个学科系组的分支学科数量最多。
第五系组是研究病症诊查手段的一组边缘分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中西医结合证型影像学)、中西医结合超声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诊断学、中西医结合肾病诊断学等,统称为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科。
第六系组是研究病症治疗手段或技艺的一组边缘分支学科,如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学、中西医结合时间治疗学、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学、中西医结合介入放射学等,统称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科。
第七系组是介于中西医结合医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科学、思维科学、交叉科学等科学部类所属学科之间的一组交叉性边缘分支学科,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方法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伦理学、中西医结合医疗人类学、中西医结合教育学等,统称为交叉中西医结合医学。这是一个多数学科尚处于萌生状态的学科系组。
跨学科态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演进走向
社会需要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演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健康中国,需要中医药学、西医药学,也需要兼具二者之长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未来一个时期的跨学科研究中将继续呈现两个值得关注的演进走向。
一是学科细分化。跨学科研究不断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细分化,其直观表现是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学科细分化的触发因素,有的来自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群组内部,有的来自于学科群组外部。例如,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第一部专著出版于2001年,其后在西医药学相关学科和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科学的影响下,中西医结合眼科急诊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眼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角膜病学、中西医结合眼表疾病学、中西医结合眼底病学、中西医结合眼底病诊疗学等学科相继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细化了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的研究内容。在今后的跨学科探索中,有望萌生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边缘分支学科还有中西医结合小儿眼病学、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眼病治疗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外伤治疗学、中西医结合青光眼手术治疗学、中西医结合白内障治疗学等。
二是学科整合化。跨学科研究不断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整合化,其直观表现是出现具有整合性特征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全科医学”概念被引进中国。全科医学是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科和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整合,适应了现代社会对患者个体及其家庭提供综合性健康服务的需求。在全科医学理念的影响下,200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中医全科医学专著《全科中医学》(于铁成、高文铸主编);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西医全科医学导论》(姜建国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概论》(罗晓红主编)。
最近一二十年来,在初步建立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以“诊断治疗学”(常被缩略为“诊疗学”)命名的学科,如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断治疗学、中西医结合骨伤诊疗学、中西医结合循环系统疾病诊疗学等。以“诊断治疗学”命名的学科,是对相应诊断学科、治疗学科的知识整合。这个整合过程方兴未艾。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2024年6月发布的《整合医学宣言》指出,“降维与分化是医学发展的力量”“升维与整合是医学发展的方向”。分化与整合或细分化与整合化,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相互联系、相互依附、相互转化的态势。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学科细分化与学科整合化的互动中,以细分化促进整合化、以整合化引领细分化,必将为创建统一的新医药学作出特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