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从成语“高枕无忧”说起
2024.11.2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枕着高高的枕头,放心睡大觉。形容没有顾虑或麻痹大意。”这是高枕无忧这个中性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高枕无忧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一书。最能显示张仪语言艺术的,莫过于他劝魏王脱离合纵,投入秦国环抱的一番高论主张:“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篇。成语“高枕无忧”乃是后人自创而已。

  古人睡觉对枕头很有讲究。一是枕头比较高。在我国历代的枕头当中,元朝的陶瓷枕特别高,差不多有20厘米,反映了当时北方人用高枕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当时人对“高枕无忧”的深信不疑。二是枕头还比较硬。古人的枕头,方且硬,材质有陶瓷枕、玉器枕、铜枕、石头枕、木头枕等,支撑力比较强,中间有适当弧度。一方面枕起来比较清凉,能够解热,有助于睡眠。如用石料做成的枕头,大多使用于夏季,与竹席配伍,为乘凉之物。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写有《次韵信都公石枕蕲簟》一诗夸赞石枕,“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枕头硬的另一个原因是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现,古人对自身要求十分严格,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睡要有睡姿,他们认为“枕头硬,才能骨头硬;骨头硬,做人身板才能挺”。此外,从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的陶枕文物可知,古人还为枕题诗作画写赋,这就赋予了陶瓷枕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由于质地坚硬的枕头形状不能够改变,而人在睡觉时头部与床面的高度是会随时变化的,一旦从侧卧位变成仰卧位,枕头高度不随之而变化,就会使颈椎的生理弯曲减小甚至消失,长时间的颈椎形态变化会诱发颈椎劳损和退化。

  那么,古人枕高枕就不会得颈椎病吗?显然是会的。中医虽没有颈椎病一说,但有“痹症”“项痹”记录。关于发病病因,明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所以,古人发明药枕,在枕内放置入中药以治病。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本草纲目》记载:“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

  “高枕无忧”一词与中医治疗失眠还有渊源。有一首方剂就叫高枕无忧散,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寿世保元·不寐》。此方由温胆汤加人参、石膏、麦冬、酸枣仁、龙眼肉而成,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现代还有一首方剂叫高枕无忧汤,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经验方。

  时至今日,受影视剧中古人喜枕高枕的影响,有些中老年人仍钟爱高枕、硬枕,如木枕、陶瓷枕等,甚至睡觉枕两个枕头,总以为可以高枕舒服。久而久之,无意中把颈椎给损伤了,导致颈椎病,自己却仍浑然不知,应当引起重视。(郭仲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