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中医优势专科何以优?
2024.07.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年8月,39岁的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朱磊注意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一则通知,“雏鹰计划”这个名字吸引了她的注意。通过报名、考试遴选后,她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雏鹰计划中医临床青年人才研修项目。

  半年后,怀揣着与同行交流的热情,她和其他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60名“雏鹰”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了研修班第一期的学习。

  作为专攻消化内科疑难病炎症性肠病的中医大夫,她发现,这次研修班探讨的话题,正是她在临床工作中一直关注的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和朱磊一样,来自其他科室的中医青年都扎根在临床一线,他们常常遇到患者“直击灵魂”的提问:中医治疗有什么优势?

  “在现代医学蓬勃发展的现状下,开展以临床为中心、疗效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的优势专科建设,是突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霄潇表示,这些来自临床的问题,正引发着中医青年们的深思。

  1. “优”在何处?

  疗效显著、能主能辅、价格经济

  在一张折线图上,膜性肾病患者赵女士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的尿蛋白定量显著增加,而在应用中药治疗后呈直线下降趋势,最终由阳转阴。这张图反映出在不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使用纯中药治疗期间患者尿蛋白量减少的变化,清晰直观地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

  研修班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刘宝利用这张图向“雏鹰计划”的青年中医们展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他表示,中医药优势专科之所以优,就是因为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快、短、小、低、少”五个字,也就是起效快、治疗周期短、副作用小、花费低、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少。

  “疗效显著、特色鲜明、价格经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金伟在重症监护室见到过很多因为经济拮据放弃治疗的患者,而对于脑出血、重症胰腺炎等患者,起效迅速、价格经济的中医能够成为他们的“生命方舟”。

  与他来自同一所医院的皮肤科主任医师肖敏长期致力于银屑病、湿疹等慢性疾病的诊疗,对于中医药的“简便验廉”体会很深:“使用生物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患者结合中药口服、中医外治,能够减少西药使用剂量、增加用药间隔周期、延长停药后复发时间,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南京市中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张冠成表示,中医药之优,优在它能主能辅。既能独当一面,治疗某些疾病有立竿见影、拨云见日之效,又能辅助其他治疗方法,起到协同或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

  应用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研修班导师、岐黄学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王健在许多患者身上看到了中医药的确切疗效,眼睑下垂、复视、全身无力、咀嚼及吞咽困难等症状被极大改善。王健认为,除了应对常见病、多发病,在疑难病、罕见病方面,中医的整体观拓宽了医学的边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江道斌表示:“以我的研究领域间质性肺病为例,它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具体类型超过200种,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病理改变多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学科内容。中医对其展现出很好的疗效。中医优势的‘优’首先就体现在疗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韩曼认为,中医专科的优势不是模糊的,而是有客观证据可循的,是有规范评判标准的,是能够说清背后机理的,也是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

  “中医的‘优’不应该是专家说的,老百姓口中的‘优’才有分量。针对某个疾病,让老百姓去选择看西医还是中医,真正让百姓认可的,才是真正的‘优’。” 江苏省中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晓清认为,百姓的口碑才是评价中医“优”在何处的根本。

  2. 因何掣肘?

  评价体系西化、体制机制不全、优势病种不清

  研修班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王耀献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多年,他深感中医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医人才的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否则就会造成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

  “临床上如果评价体系西化,就会导致中医人对中医药的疗效缺乏信心。中医人不用中医用西医,过分依赖西医的‘硬技术’,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软技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郑刚表示,“中医四诊、辨证施治的‘软技术’,运用成本低,但学习的过程长,时间成本高,在临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还要进一步验证和更深入地学习,这也就导致很多中医人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屡屡碰壁,难以建立信心,久而久之,中医诊疗水平和中医应用比例的下降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对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显然是不利的。”

  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龚兆阳认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难点在标准化与规范化,因为中医诊断与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与个人技能,这使得中医在标准化与规范化方面存在天然的挑战。

  不少青年中医已经注意到体制机制上的掣肘之处。在一些综合医院,中医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现状让他们感到担忧。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张洋谈到,有不少综合医院,在资金投入、职称评审、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医总是屈居人下,这不仅损伤了青年人才在中医道路上的发展信心,还让医院的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陷入困境。

  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邵鑫表示,专科建设离不开科室主任的带头作用。如今,在各三甲中医院,有中医学术背景的科主任居多,而在相当一部分基层中医院却难以实现。“如果中医专科在西医主任的管理下,离开绩效奖励,他们是否还能够坚持信中医、用中医,是否能够立足中医优势来建设科室,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邵鑫说。

  此外,优势病种不清也是限制中医优势专科发展的症结所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吴迪炯认为,一个学科涵盖的病种很多,如果不能又“精”又“专”,很可能让中医优势专科失去优势。

  张冠成认为,以老年病科为例,确定优势单病种比较困难。老年共病多病是老年病的特点,诸如衰弱、认知障碍、肌少症等老年常见病其实是一系列的老年综合征,用药多而杂,如何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抓住老年病证的特点来综合治疗是需要思考之处。

  3. 如何“优”?

  临床为体、科研为翼、人才为源

  与会青年中医认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关键在于守住中医之“正”道、明确中医之“优”势、抢占人才之“先”机。总的来看,就是要做到临床为体、科研为翼、人才为源。

  “临床为体,就是要立足临床、明确病种、提升疗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孙继超说,临床实践指导着中医优势专科的建设。以儿科为例,临床发现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疗效好,就可以设立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专病门诊;发现中医外治法更易被患儿接受且有疗效,就可以加以推广。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骆始华认为,要立足临床,根据各专业及疾病特点,提炼出中医具备优势的疾病或者疾病的某个阶段,建立推出一批中医优势病种及完整的评价体系,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评价。充分挖掘整理各专科中医特色技术治疗某个疾病的疗效,在确定的疗效下,建立专科(专病)或者疾病某阶段特色疗法。

  “目前中医药科研方面存在‘只见靶点不见药,只见通路不见效’的问题,中医和中药之间的沟通联系还是不够紧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董政起表示,中医药科研与临床是相互促进的,要建设中医优势专科,就要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内科副主任医师韩世盛表示,要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因为临床研究以及临床疗效的科学认证是专科优势病种后续持续发力和转化的引擎。

  “中医优势专科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和全链条建设,从诊治体系建立、科学研究验证、成果转化及人才梯队培养等着手,产学研合作等联动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周静鑫说。

  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肾内科医师杨杰表示,应关注慢性疾病终点事件的中医疗效,着重于中医药对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等疾病转归的优势。临床实践是基础,科研则是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则是保障专科发展的长远之计。通过不断提高临床水平、深入科研探索、加强人才培养,中医优势专科才能在服务患者、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优”的特色。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副秘书长朱勇介绍,2020年11月~2024年1月期间,青委会组织了30期临床优势病种系列沙龙,通过临床一线中、西医青年专家研讨的方式,梳理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优势的疾病,并加强科研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研修班导师、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认为,建设中医优势专科,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储备。中医青年要强化经典颂悟、中医思维、临证实践等,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储备能量。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