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和中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的思维方式有着本质不同。西医学是在“还原论”指导下,基于解剖、生理、病理上的分析科学,注重形态结构和病变局部;中医学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体自身平衡协调的整体医学,注重人体功能状态和整体调节。虽然两者思维方式有着本质不同,但两者面对的对象却是相同的——患者,如何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决身心痛苦问题是中医人和西医人的共同使命。受客观现实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的中医面临西化问题,束缚了中医的发展。中医学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根植于临床,历经千年实践检验,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只有遵循中医学思维,才能回归中医的本质,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的早期介入、中西医协同治疗,对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显著作用,再次证明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在现阶段,做到中西医理论的有机结合还有一定难度,笔者在基于科学合理使用两种医学提高临床疗效的考量下,提出中西医协同的思路。
中西医协同的内涵与实质
“中西医协同”的概念是由“协同”概念引申而来,以双方或多方参与同一行动时的协调配合为核心。因此,中西医协同可以定义为:研究中、西两种疗法在临床联合应用中的组合原则、规律和方法,通过科学的搭配,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不良反应的医学方法。简言之,中西医协同是一种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特点和优势,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的一体化医学模式,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案进行科学的搭配,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西医协同其实质是提倡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中西医联用,反对主观盲目、杂乱无序地“混合使用”中西医疗法的不合理现象,力求在临床治疗上真正做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使患者得到最大好处,在此过程中中医和西医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一种协作的关系。
中西医协同的临床价值
中西医协同,以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高度融合为目标,通过取长补短,一方面能推动中医药在医学实践中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康复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减少中医被边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各自优势,有助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的协同可以促进医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要做好两者科学合理协同,我们首先要有西医学知识背景,对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最新研究进展能够了然于胸,熟练掌握西医学在治疗中的具体手段以及其不足之处,如脑梗死急性期的溶栓取栓,西医很有优势,我们应该使用西医手段治疗;而恢复期西医手段有限,中医的针灸等康复有很好疗效,我们理应使用中医手段进行诊治,中医在调理患者体质中优势明显,可以使用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体质调理。而多系统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退行性病变,西学无很好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我们应该合理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而在患者生命晚期,西医的支持治疗有很大优势,我们应当实时动态调整协同靶点。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我们提倡优先合理使用经方。
西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优势病种主要局限于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以及压迫性等疾病,其他代谢中毒性、退行性、遗传性、部分发作性、自主神经病变以及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功能障碍均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因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具有规范的西医诊治前提,可以在微观层面详细掌握疾病特点,同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医辨证思维,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治疗优势,因而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明显优势。
顽固性失眠在临床并不少见,有些患者彻夜难眠,右佐匹克隆、劳拉西泮等安定类药物可以用到十颗甚至更多,部分患者会用到抗精神病类药物,效果仍有限,给患者带来巨大烦恼,随着安眠药物剂量的不断增加,副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此时在规范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所在科室从《伤寒论》中汲取经验,根据病人证候特点,采用六经八纲辨证法,灵活加减合用经方辨治顽固性失眠在临床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李某,女,65岁,失眠10余年,曾在各大医院就诊,艾司唑仑最大剂量吃到10mg也只能短短睡2~3小时左右,中药方也吃了不少,就是疗效不佳,后只能自行放弃。后来到笔者所在科室门诊就诊,经六经辨证,给予柴胡温胆汤加龙骨、牡蛎合四逆散而取效,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临床使用经方,只要方证把握准确,合理合用经方可以达到效如桴鼓的效果。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的治疗,急性期静脉溶栓、血管介入是有效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受到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血管介入治疗虽为大血管闭塞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开展此项技术有其严格条件限制,不是每家医院都能完成的,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来完成,同时也有时间窗的要求。对于有溶栓或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我们理应积极采用西医的治疗手段,对不能溶栓或血管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如何解决再灌注和神经保护问题,西医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而中医药早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补充。在患者经过溶栓或血管介入后,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时,西医除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外,没有进一步更好的治疗手段,而采取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促进康复、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疼痛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所以此时我们应该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多为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中医学体质辨识后进行相应治疗,能从整体角度改善患者体质类型,改善代谢障碍,从而减少卒中的发生。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炎性周围神经病范畴,有症状很轻的患者,也有累及呼吸肌出现呼吸困难或自主神经受损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的,针对急性期重症患者,西医治疗目前主要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但丙球冲击或血浆置换后如果恢复不佳,患者下一步该如何治疗?西医不主张再次丙球冲击也就意味着患者可能没有进一步治疗手段,同样对于轻症患者,指南指出,如果患者没有加重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不用治疗,观察即可,而这些恰恰是中医药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的地方,也是两者协同治疗的意义所在。
西医对于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可以很好控制,但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特别是便秘、多汗等问题西医无很好治疗手段,此时应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西医治疗手段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神经系统还有很多疾病可以采用中西医协同手段进行治疗,如高血压性脑出血、焦虑抑郁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重症肌无力、偏头痛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中西医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西医协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中医应该坚持以临床疗效为标准,避免过度西化,始终把握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两个最大优势。
我国目前中西医还未能真正在理念、方法、思路、技术等方面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进行协同,未能建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协同平台,未充分显现出协同发展的成效。需要从理论层面上阐明中西医协同疗法的分工协作原则,制定可行的中西医协同临床方案、治疗指南(规范或标准)以及配套的疗效评价体系。这些都是具体的科学问题,需要认真地、逐一地加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