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闻德国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理论·历史·伦理研究所所长文树德先生,被授予“全球传统医学文化发展杰出贡献人物”称号,不由得忆起十余年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拜会文树德先生,并与其畅谈中医药学术发展与国际传播等话题的情形,往事历历在目,先生治学之坚毅细密、沉潜笃实令我难以忘怀。阅读2023年10月30日《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刊发《文树德:中医典籍让世界更懂中国》一文后,我颇有所思。
文树德先生在受访中认为“在整个20世纪,西方的中国研究一直未能系统和持续地探研中国人的健康与疾病理念的发展,以及与医学有关的社会制度如何形成。这种现象值得大家留意。因为一个文明对抗疾病及死亡的经历,比其他方面更能反映该文明的内涵。”其说甚是,反映出文树德先生独特的科学精神,或许这正是支撑其长期以来克服语言、资金困难,破除文化、理念差异,矢志不渝地研究中医药、传播中医药的动力所在。
文树德先生多次谈及中、西医学乃至东、西方文化在认知、交流方面的差异,并提出解决之道,且终身践行之。文树德先生认为,健康科学汇合了哲学与宗教、伦理与礼仪、科学与天文学、占星学与数学、植物学与科学、经济因素与社会结构、语言与符号、科技与个人经验、本土传统与外来影响,及更多其他因素。因此,我们与其孤立地研究以上诸题,不如将健康科学作为了解一个文化精神特质的出发点。这一观点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待中医药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众所周知,蕴含着中国传统思想智慧的中医药学,既不类似于西方医学,也不同源于西方医学,而是完完全全在西方文化科学框架之外的他者。如果从内部看中医,看到的更多是中医方方面面的细节;但从外部的视角却能看到构成中医学学术思想的特质,从而得到这种特质与构成西方医学的逻辑之根本不同之处,使双方展开相对公平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尊重,才会有所谓中西医融会贯通的可行性。
文树德先生认为,东西方文明之间应该架起沟通的桥梁,目前,很多欧洲人还并不了解中医,我希望更多优秀的中医学者能来到欧洲传播中医药。我也会关注目前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问题,譬如说中医流派之间如何圆融共通,如何用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医声音,这都是中医药向世界传播需要克服的困难。他身体力行,先后翻译出版了中医药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本草纲目》,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作出卓越贡献,功莫大焉。
近年来,虽然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热潮汹涌,但似乎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落地与市场转化,而源于西方世界对中医药的研究与探索却少见成果出现。希望更多的西方学者在文树德先生的精神感召下,多多开展中医药的研究、推广工作,涌现出更多更新的成果,让我们期待在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文明的互鉴、互启中,不断丰富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构建,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提供新的源动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