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微生态学于20世纪末孕育萌发,是生成于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交汇区的一门交叉学科。审视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创生和演进历程,有助于推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微生态学:开启中医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微生态学是在微观的细胞层次、分子层次上研究生态问题而建立的生态科学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物学界接纳了来自西方的“微生态学”这个学科名称,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正常菌群与人类健康相关性研究纳入微生态学的框架之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生态学的使命,是研究特定范围、特定类别的生命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即与大生态、小生态、微生态“三阶生态”息息相关。《黄帝内经》曰:“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自然界的大生态系统不相协调,邪气内侵,人体将罹患疾病。人与近身的小生态系统不相协调,就会受到各种有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内伤成疾。人与体内的微生态系统不相协调,在外环境影响下,人体将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由健康态转为病态。显而易见,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既需要宏观生态学,又需要微生态学。
1988年3月,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者之一魏曦在《科技日报》上发表《微生态学刍议》一文,提出被学术界称之为“魏曦预言”的跨学科研究思路:“中医的四诊八纲是从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因此,我相信,微生态学很可能成为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研究表明,中医药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态问题,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多学科的研究者汇聚在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的交汇区,开展中医药微生态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出了数量可观的相关中文文献。据粗略统计,中医药微生态研究中文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总量分别为2000多篇和200多篇。其中,数量较多的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是“汤/菌群”(341篇)、“中药/菌群”(290篇)、“散/菌群”(165篇)。检索结果表明,跨学科研究在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的交汇区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微生态学已经显现出开启中医药奥秘之门的“金钥匙”作用。
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基本研究论题
依据上述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笔者从中梳理出中医药微生态学研究的6个基本论题及其部分具体研究课题。
中医药理论的微生态学阐释:生命体正常菌群内外环境统一论与中医药学整体观,正常菌群微生态平衡论与中医药学阴平阳秘理论,微生态系统论与中医药学藏象理论,微生态调节论与中医药学扶正祛邪理论,肠道微生态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微观阐释,基于肠道微生态变化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靶标和中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依据,元气理论、脏腑理论、脾胃理论、痰湿理论、情志理论、脑肠学说与肠道菌群结构及其变异,等等。
中医证型和辨证论治的微生态学解析:人体微生态数据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规范化指标的可能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型、痰浊郁肺型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上呼吸道微生态指标检测,慢性盆腔炎性不孕患者中医证型与微生态的相关性,儿童厌食症脾运失健证型与舌苔菌群微生态变化,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慢性肝病湿热证、温病湿热证等与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和失衡的关系,呼吸道感染辨证分型与呼吸道微生态的相关性,肠道微生态视角探讨脾胃论治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等。
中药药理效用的微生态学观察:内服中药的杀菌、促菌双向作用与微生态调节功能,一类疾病的特异菌群结构与中药复方干预的关键靶标,影响中药药效或毒副作用的微生态因素,经方、时方、验方对口腔、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微生态的影响,中药对归经和脏腑表里关系影响程度的微生态检验,人体微生物菌群对中药的某些化学成分的代谢转化作用,中药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中药调节剂)的开发策略和风险评估,纳米中药的制备及其在微生态防治功用,等等。
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效果的微生态学评价:针刺特定穴位对某些疾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干预作用的测度,艾灸或艾灸联合中药治疗胃热证、脾肾虚寒型对胃肠道功能和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推拿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疾病的微生态学观察,长期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对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耳穴压豆疗法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等等。
基于微生态学的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比较:中医与西医对等疾病病因的微生态学解释,相同疾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的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药治疗的微生态学对照,人体(胃肠道、泌尿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西医考释和评价,从肠道微生态看某些疾病中西医治疗思路的异同,等等。此类论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西医结合微生态学的创建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中国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微生态学观照:少数民族医药学理论解读与微生态研究的关系,少数民族医药对某些疾病治疗效果的微生态观察,少数民族医特色治疗方法的微生态学评价等。在这个分支研究领域中,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点,目前在各个文献数据库中,能够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
中医药微生态学跨学科研究的启示
学术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的直接表征,是新知识、新学科持续增多,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科学知识体系呈现扩张式发展态势。跨学科研究是大科学时代学术研究的一种组织形式和路径选择,体现了知识世界的“合作共赢”,能够有效推进科学知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40多年来,多学科研究者在中医药微生态学领域所进行的跨学科探索,为其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跨学科研究参与者而言,这些启示可以概括为四个意识。
其一,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在现代科学的版图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学科交汇区。每个交汇区都有各自的“相关学科”。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交汇区的相关学科,主要有微生态学(生态学)、医学微生态学、中医药学。由于这些相关学科的许多研究者主动出击,勇敢地跨出学科边界,愿意接触自己过去不甚熟悉的科学问题,接受新挑战,才有了现今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交汇区的活跃局面。实践表明,研究者的跨学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个学科交汇区跨学科研究的规模和力度。
其二,研究者的合作意识。在现代科学的学科交汇区,科学探索所面对的课题有些属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相交织、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叠合的复杂问题,研究者需要多人合作、协力攻关。研究团队的成员必须具有合作意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为提高学术合作的效能,他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其三,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之间的交汇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接纳微生态学这门新学科之后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交汇区的研究热度逐步升高。在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的当下,为保持乃至进一步提高研究热度,研究者必须具有清醒的问题意识,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研究者只有提出更宽视域、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才能推进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创新性发展。
其四,研究者的新学科意识。随着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持续积累,各个学科交汇区都将水到渠成地衍生出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科学知识体系演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新学科意识的研究者,在学科交汇区能够敏锐地发现新学科生长点,及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梳理和整合,并对新学科的某些学科元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以促进新学科的顺利创生。在中医药学与微生态学的交汇区,除已经处于初创期的中医药微生态学之外,研究者正在关注中医药微生态学与中医药学某些分支学科的交汇区。在这些二级交汇区,中医药学的分支学科在借助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有望衍生出中医药微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如中药微生态学、针刺微生态学、艾灸微生态学、中西医结合微生态学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