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实践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医药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价值理念。古代医家在行医治病过程中体现出的“广济众人”“厚德精术”等人文精神,以及“上医医国”“悬壶济世”等行医理念,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燕赵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医药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影响。燕赵医家辈出,他们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医学人文精神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刘完素立志学医、扶危济贫,张元素不拘泥古训、大胆革新等,都体现了燕赵医家坚持真理、淡泊名利、普济苍生的大医精神,为研究和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提供了丰富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加强区域特色中医药文化建设
中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因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必须立足这一实际。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园、文化长廊、文化场景等,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地方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系统梳理区域内的中医药文化遗存,深入挖掘、阐释、传播其文化价值。
中医学派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强对各学术流派的研究梳理,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燕赵大地是中医药重要发祥地之一,要深化对燕赵医学历史、文化、流派、人物的研究,系统整理燕赵医学文献数据,总结提炼燕赵医家学术思想,做好专著、丛书的编纂出版等工作,建立健全燕赵医学创新研究体系,彰显燕赵文化特色。
打造“中医药+”多领域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
要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要素、多领域、多行业的交互融合。要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现代化。要打破行业壁垒,进行跨行业融合,大力发展“中医药+美食”“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影视”“中医药+养老”等,实现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各类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集群发展,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整体价值。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坚实基础。要全力推进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着力开发中医药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种植、观光、休闲、餐饮、养生等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园,通过研学体验、科普讲座、戏曲演出、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要发挥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作用,围绕中医药开发系列衍生产品,并推进其产业化。要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产品,支持创作具有河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动画片、纪录片、科普读物等,提高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水平。
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发挥市场作用,以满足群众中医药文化需求为目标,强化人才队伍的匹配度。要注重领军人才培养,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解释能力和对话能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加大对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专业人才为依托、基层人才为基础、网络人才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梯队。
要利用好河北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中医药领军人才,发挥好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作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要进一步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中医药院校师生作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要引进培养文化创意、新闻传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构建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人才体系。
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在促进各国之间人文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要秉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原则,不断强化与国外的交流合作,拓展和延伸中医药文化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文化国际品牌。
河北省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文化国际协同创新,在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要依托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和学科优势,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共建海外中医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国际化合作。要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会议等,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