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将廉洁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有机贯通起来,是新时代培养“国之大医”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开展德医廉共育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
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廉洁思想
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廉洁从医的道德规范和思想品质,丰富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基础理论。中医典籍中对如何廉洁从医有着诸多的记载,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就明确批评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的不良行医风气,提倡医者要“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中医药典籍中强调廉洁从医就是要舍一己私利以利天下,在救治患者时不分贵贱亲疏,做到一视同仁。对中医药典籍中关于廉洁从医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并将其融入到医学生日常的廉洁教育中,有助于夯实廉洁教育的基础理论。
挖掘和整理历代名医名家的廉洁事迹,丰富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形式。中医药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又通过历代名医名家的廉洁事迹生动地呈现出来。讲好历代名医名家的廉洁事迹,既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又可以邀请当代的名医名家现身说法。将中医药典籍中记载的廉洁故事和当下名医名家的廉洁事迹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医精诚、廉洁淳良、自重自谦、重义轻利等传统医德医风内化为医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行医的行为规范。
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载体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中医药文化”育人课程。中医药文化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朴素的哲学智慧和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强的共融性,所蕴含的中医医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性;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将会极大地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载体。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打造凸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仁、和、精、诚”价值理念与大学主流校园文化相融相通,打造凸显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既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要,也是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载体的重要手段。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廉洁文化的有机融合,校园物质文化形态建设中要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与廉洁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医学生自觉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坚持廉洁从医、恪守医德医风。
发挥活动育人载体的作用,打造德医廉共育人的系列活动。相比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育人载体,活动育人载体更强调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将廉洁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锤炼中提升廉洁从医、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把中医药文化主题宣传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医德医风教育、廉洁教育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相得益彰和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借鉴中医药学复杂性系统思维
借鉴中医药文化的系统思维,完善德医廉共育人的顶层设计。德医廉共育人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多个部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多种载体协同发力的基础上,完善德医廉共育人顶层设计就是在明确各部门、各单位责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个主体协同作战的关系,从而为德医廉共育人这一系统工程能够有序运转提供科学指导。
借鉴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念”,完善德医廉共育人的运行机制。德医廉共育人模式仅有顶层设计还远远不够,还应借鉴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观念”,建立和健全廉洁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协同作战机制。德医廉共育人的核心在于“共”,“三种教育”要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必须以教育主体间的协同为基础,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将其贯通起来。主体协同机制、中医药文化融入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载体共用机制构成了德医廉共育人模式的基本运行机制,这些机制要在互联的基础上发挥其育人功能。
借鉴中医药文化的“治未病”预防观念,完善德医廉共育人的制度体系。“未病先防”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思想。提高学生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是廉洁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应有之义,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是其共通的原则和方法。完善德医廉共育人的制度体系要着眼于“源头治理”,从影响医德廉共育人模式有序运转的不利因素入手,着力构建运行规范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