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新时代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
2023.08.07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学术遵循着专科化发展和系统化融合的基本规律,这种圆融合和、兼容并蓄的智慧成就了中医药学的辉煌。

  •新时代,《中华医藏》项目担负着复兴中医药的重要使命,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编订《中华医药古籍总目》,让其成为考究传统文献的重要基石和门径,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作用。

  •通过《中华医藏》探究中医药学科的始源、发展、衍化的过程,摸清中医药学创新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该工程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卫生、文化事业高速发展,在科技创新驱动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体系正深入发展完善,历久弥新的中医药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华医藏》编纂工程于2012年启动,并于2018年正式立项。

  《中华医藏》编纂项目是以中医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原书影印为基础,集保存、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是全面揭示中华古籍起源的一项工作,是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对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自项目启动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在指导实施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协调。笔者认为,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对于新时代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均具有极高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精华

  赓续中医药学统文脉,搭建古今文贤传承桥梁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学术遵循着专科化发展和系统化融合的基本规律,这种圆融合和、兼容并蓄的智慧成就了中医药学的辉煌。历史上传统学科的奠定和发展都是以文献为主要载体和见证的。“文献”通“文贤”,具有跨越时空、传递思想、承续学统的重要作用,如道家、道教和道学,经历了萌芽、交融和实践互证,发展至明代学派纷呈,出于对思想和学术的规范和承续,明代由国家组织编修的《道藏》对道教文献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其收录的书籍代表了道学发展的主流,虽在万历年间有增补,但是没有脱离在此时期构建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框架体系,为道教与道学的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又如,佛教文献在宋代以前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阅读和检索使用非常不便。北宋开宝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经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余种,对于保存和弘扬佛教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代,2003年由北京大学汤一介先生发起的《儒藏》编修立项,为当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和传世经典,符合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需要。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学科的杰出代表,是全面系统传承、从未断裂的医药学,以本草学、四诊法、针灸、方剂学四项发明造福人类,体现国学原理和临床医学原创优势。由于其卓著的实践效验,被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泛应用。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历代中医药学人将其毕生实践获得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诉诸文字,通过编摩著述、整理辑录、综纳百家、纂修定本,最终流传后世。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中医古籍将近9000种,这一巨大科技与文化宝藏亟待系统发掘和整理。而《中华医藏》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重点对中医古籍进行系统调研、选目、影印出版,该项工作集保护、传承、整理、利用中医古籍为一体,是继《道藏》《大藏经》《儒藏》之后,又一项全面揭示中医药学发展源流、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建设工程。这一划时代的医学典籍纂修工程,对于衔接以文献为桥梁的古今文贤学统的承续道路,促进中医药文脉和学脉的薪火相传和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厘定中医药学术源流,发掘东方生命科学智慧

  中医药学秉承中华文明的基因,其起源和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进步比肩而行,其传承和发展脉络正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好诠释。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我国古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中医学家,天文、气象、地理、农业、物候等科学家、文史学家,乃至宗教学者的辛勤思考、总结与创作,共同促进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学同时吸收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思想,并成为世界文化与科技进步的重要见证。因中医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文化和科技的丰厚土壤之中,其学术发展体现出“象思维”的自觉性,并自觉而觉他地进行推衍和归纳。中医学人因“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素问·五运行大论》),而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取类比象”;发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等自然界规律不胜枚举,而转归意象思维的归纳综合;通过实践获知“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术,起于度量”(《素问·灵兰秘典论》)与还原分析的巧妙结合,得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版论要》)的生命认知规律。以上建立在天人合德、天人感应的“即类求象”和“援物比象”的意象思维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俯拾即是、无所不在,于此可见东方生命科学智慧之一斑。

  书目提要撰著是《中华医藏》项目的重点工作之一,即是要通过梳理发掘文献中蕴含的此类精髓思想。这当然是要与西方医学的还原思维有所区别,重点在于发现和总结古人对生命、健康的认知方式和应用方法,探索其临床中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仅停留于介绍书籍基本内容和作者生平,关键是要上升到“道”的层面,去发掘古代学人有关生命科学的哲思和内涵,做好中医藏象、运气、经络、养生、阴阳五行等概念和知识的诠释;做好对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咽喉口齿科、骨伤科等临床学科的起源分化、组织构建、传承创新及原创优势方法、特色技术等的发掘与整理;做好对中医名家学术与流派形成的规律和物质基础的梳理与分析,并明确中医学术与古代术数学、历法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学术的传承关系与思想内涵,为构架中医理论与临床体系的文献循证方法奠定坚实基础。

  重塑中医药学科内涵,彰显东方医药文明辉煌

  伴随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科学技术革新,西方意识形态与我国学科体系发生了碰撞,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在碰撞中交融而出新,导致我国传统的书籍分类体系和学科分化构建在发展中亦伴随着西方目录学和图书馆学的东渐,出现了与西方学说和认识的杂糅互渗,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学术与学科的分化发展呈现出貌似相识而又陌生的局面,中国传统学术在古代典籍目录学图版之上反映出的格局被打破了,学术与学科之间的支撑与维系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学科发展一味求新仿新,忘却了来路和初心。不但如此,中医学与其他传统学科的支撑关系也出现了动摇,传统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视角下的学科体制与现代学科体制出现了抵牾龃龉。

  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噫!类例不明,图书失纪”,强调“类例即分,学术自明”。余嘉锡先生说“目录者,学术之史也”,成为古代学科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传统文献分类与学科设置密不可分,甚至是互为支撑。新时代,《中华医藏》项目担负着复兴中医药的重要使命,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编订《中华医药古籍总目》,让其成为考究传统文献的重要基石和门径,发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作用。此外,从学术与学科史的角度看,其必然担当着重塑中华医药典籍的分类和学术学科内涵,还其本来面目和席位,使得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现代西方学科视角下,切割开来的传统学术系统地回归于自身的同一,摆脱现代学科体制的局限,构建适应与符合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古典目录学体系,使得目录学与传统学术史二者互为补充,从而彰显传统学术与学科的源流与格局,指导中医典籍文献的追踪溯源,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作出率先示范。

  守正创新

  追踪中医药文明始源,提升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中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华夏文明发生的初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黄帝内经》问世,百家九流方臻于统一,奠定并开启了其后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发展之源。迨至金元,学术流派大放异彩,其后中医学术快速繁荣发展,并编刊问世了大量医药文献。现今存世的数以万计的中医文献即是中华医药文明始源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呈现与发掘中华医药文明始源,我们主张《中华医藏》以分编分类的体例框架组织纂修。第一编为经典著作及其注释研究、伤寒金匮、本草、养生、医史;第二编为基础理论(含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藏象骨度等)、诊法、针灸按摩、方书;第三编为临证各科(含临证综合、温病、内科、女科、外科、伤科、眼科等)、医案医话医论、其他(含丛书等);第四编为少数民族医药(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彝医)。整个《中华医藏》丛书以系统调研整理中医药典籍为起点,以梳理发掘中华传统医药文明为目标,故在《中华医藏总目提要》中除对每种典籍的学术源流、原创知识、历史价值、创新潜质进行提要钩玄外,重点是对其编类体系下所划分的20余个类目所涵盖的中医书籍和代表性少数民族医药书籍的编刊传承,及对其学术始源、学科构建等关键问题集中统一的概述,借此形成类叙。

  我们认为,《中华医藏》应该以古医籍的保护与传承为依托,重在全面整理、系统发掘、整理提高。通过《中华医藏》探究中医药学科的始源、发展、衍化的过程,摸清中医药学创新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该工程的重要意义。在当前国家重视古籍发掘整理的大好背景下,《中华医藏总目提要》作为一部亘古无双的大型提要式专科目录,《中华医藏》类叙在其中的功用和价值应该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拓展和提升,是为未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贡献的一份厚礼。并借此加强对文化整合转型的自主能力,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大健康的需求。我们希望,《中华医藏》为中医学人贡献出更多的“自知之明”,因为有“自知之明”才有自信,有自信才能繁荣发展,实现人文为科学奠基,科学促进人文的进步。

  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引领传统学科创新方向

  目前,世界科学研究已步入大科学时代,它的特征是由信息时代逐渐向高概念与大数据技术演变。其中,首先是科学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人文互补互动;二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相关性,要敢于突破原有学科的边界,提倡整合;三是对不同民族、地域的优秀文化中的科学概念进行诠释。在“以人为本”理念要求下,包含中医药学在内的众多传统学科的学科方向必须变革,这是当代学人的历史责任。只有顺应规律和合乎时宜的变革,才能给传统学科的发展带来生机,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医药学作为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一门学科,应当肩负起引领创新方向的责任。既要充分发挥其原有的将“人”放在天地之间来看人的健康和疾病,精气神一体、象与形融通,又要处理好、应用好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互动。建立在经典文献传承基础上,做好学术概念的诠释,发掘典籍中蕴含的中医临床优势病种,逐步完善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以获得循证证据,进而提高基础理论概念的诠释,为实现研究思路由“还原性分析”向“系统化研究”的转变提供重要依据。

  整合东西方文明史观,构建开放统一新医药学

  中医药学吸取了传统文明的哲学内涵,并与现代科技和西方文明相整合。中医学人需有文化自觉,用中医原创思维,以新图变,变中图强,我主人随,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医药学宝贵的知识财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继续持之以恒的发展、创造、创新。

  正当大科学高概念时代来临,物质、能量、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以历史范畴看待科技文明的进化,将为国学原理直面混沌的“道通为一”、发掘中医中药诊疗实践的大数据、充实临床优势带来新机遇。数年间,笔者亲身观察发现医学方向在逐渐转变,重视人文关怀由“人的病”到“病的人”的情绪、感情、心理变化,逐步发展出叙事医学,发展医学心理学科,有学者明确提出循证医学叙事化。医学科学研究面对复杂系统的临床难治病,从“单疾病、单靶点、单药物”的医疗模式,正经历着多学科、多元化、多层面整合集成探索调控疾病的转变,研究思路上正发生从“还原性研究”到“系统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到“预测性研究”的转变。尤其是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内容,朝向个体化医学、预测医学、预防医学、参与医学,做出调整以适应转化医学与网络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以人为本”,具有先见性。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东西方文明史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药学的科学演进特征表象不同,但是从实质上说,其目标却都是指向人类健康的。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在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和近代研究发展趋势看,二者从不同质、不通约而向整合方向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医藏》梳理出中医药学的内涵和价值,也应当包含中外医学交流史、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融合史、东西方文明创造史中的发明和创新整理,由文献走向学术,由学术走向发现,由发现走向创新。在科学人文融合的大科学理念引导下,当今的中医学与西医学应该以古典文献的整理和概念的诠释为载体,向互补互动向趋同方向发展,为构建统一的新医药学奠基。

  综上所述,《中华医藏》编纂是有关民族大业、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大事,《中华医藏》编纂的立项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中医事业的高度关怀,是盛世修典的重要体现。其历史、科技、文化和社会意义重大。《中华医藏》纂修工程通过系统调研、分类整理、影印出版,追踪中华医药学的起源、创造与发展轨迹,不但昭示古代学人智慧,传承医统正脉,更重要的是启示当今学者对于未来中医药学科创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借助现代可视化信息技术建设数字资源库,推动中医古籍的多维度展示、学术研究与资源开放共享,其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国家设置此类大型文史纂修工程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勇于担当,按照《中华医藏》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相关工作,为构建和谐开放的盛世中医药文化贡献力量。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