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加速推进中医时间医学学科建设
2023.06.0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乃至单细胞活动的生物节律及其时间结构和应用的科学,时间医学是时间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时至今日,时间生物学及时间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广泛的、高度活跃的前沿领域,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杰弗理·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成就。节律是生物钟的外在表现,生物钟是生物节律的内在定时机理。今年6月2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节律性纤毛变化支持SCN神经元在生物钟中的一致性》(RhythmicCiliaChangesSupportSCNNeuronCoherenceinCircadianCloc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有形”生物钟存在及其调控机制,是我国乃至世界时间医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

  早在先秦时期,时间医学的思想就已融入中医学之中。为加速中医学在前沿新兴学科战略布局,推动时间医学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促进节律性疾病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与药物开发的协同创新,加速推进中医时间医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

  发掘整理促进古为今用

  中医学的时间医学思想溯源于学科发展伊始,贯穿整个学科发展历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对人体日节律的描述。中华民族在长期诊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时间医学,构建了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疾病防治与时辰、昼夜、季节、年月等多元化时间的系统整体认识。法国科学家德迈兰于1729年提出含羞草叶片运动的节律性是一种内源现象,拉开了时间生物学研究的序幕。纵观医学发展史,相较于现代医学对于时间节律的认识,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范围广、研究程度深及时间跨度大,有着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独特的理论思想。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根基,基于中医学学科发展规律,中医时间医学研究首先在于发掘整理,基于丰富医学典籍及实践经验而构建的中医时间医学基础,是这一新兴学科立足的根本。深入挖掘、整理、阐释古典医籍中的中医学时间医学成果,准确提炼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方法,实现理论提升、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从子午流注到四时更替,从生理病理变化到因时制宜,从中药方剂到针灸推拿,梳理归纳丰富的碎片化记载,整理发掘宝贵的经验,传承精华,逐渐搭建这一庞大的学科体系的基石,才能实现古为今用,彰显中医学原创特色,并在时间医学这一前沿领域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学科交叉推动发展创新

  学科交叉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发展创新的主要源泉,成为科学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而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汇聚多学科前沿研究的“主阵地”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中指出:“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必然是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要从技术方面促进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创新必须依赖于学科交叉这一范式,而中医时间医学则是学科交叉的关键领域。国医大师李济仁主编的《李济仁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它(中医时间医学)的出现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果,并充实了现代时间医学内容成为中西医结合、现代科学向中医学渗透的桥梁和途径”。学科交叉,是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医药疗效和作用机制讲清楚、说明白,无论是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和五运六气的内在规律,还是“得时而调之”“因时制宜”的科学内涵和生物学机理,均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学科交叉研究是对于中医时间医学发掘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此外,针对如何进一步推动现代时间医学发展、拓展生物节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这一问题,古老的中医学理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现代时间医学及生物学的发展不能剥离传统医学的价值和作用。学科交叉是推动学科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医时间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础+临床重视学科布局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医时间医学研究就迎来了一波热潮,涌现了大量的学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随着这一领域涌现出重大科技成果,时间医学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浪潮。中医时间医学学科体系发展创新是一个大命题,根据中医学特色及发展规律,结合现代时间医学及生物学发展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布局规划。

  第一,搭建教育体系。中医时间医学作为独立学科出现较晚,但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基于中医时间医学学科建设诉求,开设选修课、编纂相关教材,以丰富中医学教学体系,活跃学术生态。第二,建立临床科室。节律医学诊疗为主的时间医学门诊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部分大学及医院已经落子布局,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开设睡眠与节律医学中心门诊的建设等,但目前尚无关于节律性疾病的专科中医门诊,因此加速临床科室建设,对于推动节律性疾病诊疗和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建设实验室体系。2005年,卫生部成立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推动我国时间生物学相关学科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中医药领域尚无时间医学相关实验室。中医学实验室建设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中医药学正在加紧实验室布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若干中医药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3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0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提升中医药科技服务能力及协同创新能力。”中医时间医学作为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具备建设高质量实验室的潜力。第四,建设学术期刊。期刊引领学科创新,助力人才培养,促进国际化建设,学术期刊是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打造中医学与多学科交叉期刊,汇聚一流学术成果,聚焦前沿科技创新,促进学科和期刊同频共振,才能发挥学科引领作用,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第五,建设学术组织。1937年国际生物节律学会在瑞典成立,为学术发展搭建交流平台。而中医时间医学研究尚缺乏相关学术组织,应加快建设,以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中医时间医学学科发展应深刻围绕基础和临床的两个关键点,瞄准创新前沿布局,才能实现学科高质量发展。

  时间医学,这一领域日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以生物节律现象和机制研究、生物节律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生物节律应用技术、理论开发和临床诊疗为主的时间医学及生物学研究,俨然成为生命科学的“新风口”,中医药学亟须迈出探索性步伐,加速构建中医时间医学学科体系,以推动中医学的高质量发展。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