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流传千年的中医脉学与脉枕
2023.05.0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通过这四种诊病的方法,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后,概括、判断出患者当前的主要证候,然后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药。脉诊就是属于四诊当中的“切诊”。

  正常人的脉象,又称为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寸、关、尺)有脉,一息(一呼一吸)四至(每分钟脉搏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有神、有根”。而病理的脉象则根据脉动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分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动、洪、大、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促、结、代、疾等脉象,不同脉象有着不同的主病范围,临床上多是两种或多种脉象兼见。最早对各种不同的脉象进行归纳总结,制定统一标准的医学家是王叔和。王叔和生活在公元3世纪,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意识到诊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于是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脉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脉经》十卷,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的突出贡献,一是确立了“寸口诊脉”的定位诊断,二是建立了24种脉象的名称及其指感形象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脉诊只是中医诊病手段的一种。中医在诊病时,多是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而非单凭脉象断病。只有四诊合参,才能搜集充分的诊断资料,使辨证更加准确。中医在为患者诊脉时,需要垫高其手腕,以充分暴露位于手腕部的桡动脉,利于诊脉的准确。而脉枕就是这种垫在患者手腕部的器物,是中医把脉时的一种工具。

  脉枕有铜脉枕、瓷脉枕等,但目前所见以瓷脉枕居多。瓷脉枕大约创始于隋代,唐代脉枕形体较小,传世以三彩脉枕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瓷枕,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伏虎、双狮等器型,如定窑的孩儿枕,景德镇窑的青白釉虎枕、青白釉双狮枕,磁州窑白地黑花枕、彩绘凤菊纹枕等。到了近代,瓷质脉枕更是广泛使用,目前古玩市场较为常见的是清末民国以来的长方形脉枕,青花、五彩、粉彩都有烧造,两端分别以双钱纹和椭圆形孔作装饰。脉枕是伴随着中医脉学的兴起而产生的器物,它的造型、纹饰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