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武威汉墓医简探秘
2023.04.27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内,有一张武威汉简“治妇人膏药方”(复制品)。这张膏药方的原方,来自于东汉古墓中的一部医书。

  1972年11月,甘肃武威旱滩坡在修建水利工程时,意外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中有一座炕形的陈棺台,台前立着一根顶部装饰着鸠鸟的木杖,棺木打开,墓中仰卧着一位老人,胸口下覆盖着彩绘的布匹,头前的布袋中装着一卷折叠起来的简书。据《后汉书》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甘肃武威地区的汉墓中多次出土了鸠杖,可见对七旬老人赐以鸠杖的优抚制度在东汉时确实存在。旱滩坡的墓葬中出土的鸠杖也证实了墓主人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者。墓主人头前布袋中所装的简书应为这位老人生前常用之物,经学者研究,这批简牍共92枚,简文结尾有“右治百病方”尾题,是一部医方书。由此可见,这位墓主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医生。

  这部《治百病方》中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余个,大多以复方形式出现,一个方剂少则两三味药,多可达15味,证明当时已能很好掌握复方的应用。其中的药方如“治风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涵盖了内、外、妇、五官、针灸等各科内容,不仅详细记载了病名、症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各种不同的用药方法,还有针灸穴位、针灸禁忌等,内容丰富。所列药物近百种,其中69种见于《神农百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很多是西北地区所产的药物,如当归、党参、大黄、甘草等。治病所用的剂型有散剂、膏剂、丸剂、栓剂、汤剂等,并以酒、米汁、豆汁等作为引子,以助药效发挥。武威医简对于药物的炮制加工也有不少论述,医简将炮制加工称为“治合”,其中颇为具体地介绍了半夏、狼毒这两种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与今天所用的加工方法十分相似,显示古代医家对于炮制毒性药物已有不少经验。

  根据墓中所出五铢钱、墓葬形制、随葬品及简文字体和写法判断,《治百病方》的成书时间应为东汉早期,正处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所处年代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法已初步体现出辨证施治的精神。如简79、简80甲、80乙所述病名、主症基本相同,但所用药物却大相径庭,前方以热药为主,如桂枝、蜀椒等,后方以寒药为主,如石膏等,体现了“同病异治”的施治原则。有学者研究发现,武威汉墓医简所载方药、病名、对症状的描述与《伤寒论》中的方药有相似性,进而提出,武威医简中的方药可能是张仲景“博采众方”中的一部分,其时代晚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

  武威汉墓医简中的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它们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湖北张家山汉墓医简一起,见证了中国医学的早期发展。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