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医药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战略高地,应深化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勤快的劳动习惯,具备过硬的劳动能力,从而培养一支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热爱劳动”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决定性作用,由此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非常丰富,内涵非常深刻。就劳动的本质论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创造了社会关系;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不仅在人类劳动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而且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历史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并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些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境界。
在中医药院校,要从维护人类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高度,把准中医药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学生弘扬“大医精诚”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永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劳动”,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营造劳动育人氛围,在“勤于劳动”上下功夫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劳动教育规律,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促进广大学生“勤于劳动”习惯的形成。
首先,需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加强劳动教育,首先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正式开设,就会使劳动教育从“软约束”变成“硬要求”。劳动课程设置,应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以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的养成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浓厚氛围的形成。安徽中医药大学于2022年就独立设置了劳动教育课(2个学分,总计32学时),并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由校团委书记兼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学生处副处长兼任教研室副主任),组建教学团队,编纂教学大纲,开展集体备课。
其次,要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能够有效承载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应大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利用并积极构建宣传教育引导机制,以逐步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彼此支撑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如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劳动技能大赛活动、劳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积极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在中医药院校,在校内外可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草药栽培、中医古籍修复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习惯。
再次是要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劳动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广大学生“勤于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要统筹劳动教育工作,从顶层设计、氛围营造、教学安排等多方面搭建多部门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劳动教育行动方案》,构建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机制。二要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思政课教师、相关职能部门老师、校内外实践导师、劳动模范为辅的师资队伍,上好劳动理论和实践课,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三要落实经费保障,将劳动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在劳动教育设施配备、劳动教育系统平台搭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充足经费支持。四要健全考评体系,对劳动教育开展效果等进行督查与评审,并建立奖惩机制。
促进高素质养成,在“善于劳动”上下功夫
劳动教育是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一种教育理念、育人路径和实践形式。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拥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需求的劳动技能,并具备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态度和善于劳动的素质的劳动者。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劳动教育要达到既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又服务社会需求的目的,就必须将教育与实践有机融合,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从而在“善于劳动”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创造劳动的价值。
首先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专业过硬、善于劳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传承是中医药学发展规律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由之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中医药人才,要传承医德医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继承中国古代医家“至精至诚”“仁心仁术”的传统医德,遵守文明行医、清正廉洁的劳动纪律。要传承医道,积极探索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本科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信任中医、传承中医、弘扬中医的劳动者。要传承医术,进一步加强中医古籍整理、文献研究,重视保护中医药古籍这一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的知识载体,在古籍中深入挖掘医学精华。要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设置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
其次要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一要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好中医药及其相关学科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与社区、农村、工厂、企业等联系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搭建生产劳动平台、实训平台、协作平台,为学生涵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的丰富场域。二要开拓“互联网+劳动教育”“互联网+中医药”形式,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与中医药专业实际相结合,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现代化劳动技能的运用,提高学生对中医药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不断树立爱岗敬业、攻坚克难、创新创业创造的劳动态度。三要有效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形式,重视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日常义务劳动,如教室寝室卫生打扫、中药材苗圃除草、校园环境维护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也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的快乐。
再次,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医教协同。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一方面要重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推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学校与医院劳动教育协作,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促进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医教协同,切实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要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紧抓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历史机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医教协同,强化劳动教育,培养顺应“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的高素质中医药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