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讲好立德树人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从学科背景、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入手。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学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学,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思政教育资源。善用中医药“配方”,调配出适合杏林学子“脾胃”的大思政课,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的水平,并促进大思政课向专业化、特色化、常态化发展,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因此,我们要活用中医药学科和文化资源,研制思政课“良方”,打造思政“金课”。
融合中医药学科和思政理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首先,通过支部共建、工会联谊、学院合作等方式,加强中医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以理论研讨、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教学竞赛指导等形式将思政理论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水平。其次,用中医药行业的抗疫先进人物、医德模范、创业故事、奋斗故事等特色案例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阐释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近期,上海中医药大学邀请院士、国医大师、名医名师等拍摄数个10分钟左右的访谈视频,专供思政课教学使用。上思政课前,学生先观看视频,再在思政课堂与视频中的中医药“大咖”面对面,近距离接触行业标杆,提升专业自信和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使命感。
发挥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都要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本科生思政课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及中医药普及度”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切实体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基层医疗卫生取得的辉煌成就及中医药作出的突出贡献、尚待提升的空间。在硕士和博士思政课中,开展“弘扬中医药文化,健康服务你我他”志愿者服务,鼓励学生带领社区居民、写字楼“白领”、学校师生等练习八段锦、太极拳、延年九转法等中医传统功法,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时代责任,服务健康中国和上海城市建设。
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中国传统武术教育基地、百草园、中医药企业等为依托,拓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场域;以暑托班、武术夏令营、太极拳冬令营、“追随总书记足迹”等形式,丰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内容;以思政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政选修课“改革开放史”等为载体,通过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思政理论内容的衔接性;以思政课教学成果展演为舞台,加大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的表达与宣传。
总之,通过加入中医药这一“配方”,大思政课的专业化和特色化自然,更适合杏林学子的“脾胃”,有助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