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中医药质量文化融入中医药教学,渗透到中医药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全周期,突破中医药教学“平台期”,打造“大文化”育人工程,以文化引领、驱动,落实质量为先、为要,通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督导和教学研究等环节,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价值观和质量形象等中医药质量文化培育和建设,将质量要求通过质量管理和质量观、信念和承诺等软硬维度,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实现中医药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教学实施中渗透中医药质量文化
教师“教”
要依据中医药学特点、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战略需求,要在“读经、学史、参文、悟道”上下功夫。着力把握好教学三条线,一是建立中医药课程主线,加强经典教学,优化课程重经典、以考促学读经典、探索求真入经典。二是通过比较视角,了解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发展道路、医理医术、发展趋势和生存状态等,体会传统中医药学的复杂科学精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三是通过望闻问切和理法方药等医术要求和行医规范,及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要求,让学生通过读经、学经、用经和师承中的样例等体会中医药文化中的质量样态和质量期待,融入对标准、卓越和理想的自觉与自律。
学生“学”
总结、提炼和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几十年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把建立中医思维和学会运用中医思维作为学好中医药学的核心评价标准,把“学知识、建思维、勤动手、练技能”作为中医学生的必修,在读经、用经、临床、动手和实践上狠下功夫,用中医思维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及再学习素养等贯穿起来,建立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知识-技能-创新为体系的“智能”系统。
师生“互动”
要与时俱进地做好院校教育与师承有机结合,以工作室、实验室和医派实践室为平台,开展师承、导师和学导等教与学活动。建立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学习模式、智能技术和知识体系的导学模式,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上,突出主线、完善体系,凝练特色,优化教与学。在教学工具上,教室、活动室、体验室、标本室与实验室等渗透贯穿,全方位感受和体验协同、合力育人的力量。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师承+导师+导学等育人模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新型教学辅助手段,革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高清视音频、智能分析技术等实现在线巡课、远程听评课、课程资源建设等,打破时空界限、改变知识获得方式、颠覆传统学习过程,以在线教学引领教与学革命,指导学生把学习的重心从单纯掌握知识,转移到如何获取对个人有价值的信息上,把个性化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落到实处。
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中医药质量文化
课程建设
要以中医药学为课程群主线,以经典教学为统领,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力为首要,优化专业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实习实践课、实验实训课、基地体验课等课程群,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主线、模块、课程群等课程体系样态,通过样例塑型、示范引领,使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在样例和规范中潜移默化地表达。
教材管理
要以教学效能和教育效果为要,国编教材、校本教材和自编教材有机结合,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个性,突出地域和学校特色,鼓励教师编撰突出个性的特色教材,夯实中医药传统文化基础,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地域风格的中医药校本教材体系。
教学过程
在驾驭教材、教案与大纲、教学设备运用及临床指导、实验体验等规范要求基础上,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和最新知识,丰富教材内涵、临床教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优化理念,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教师发展
在专业知识、教授技能、师德师风、科研提升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给教师创造成长和工作条件,在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多给教师自由空间,在管理制度、专业考核、业务晋升等方面,以正面支持、创造条件为主,鼓励和表彰教师创新和个性张扬,使“每位教师快乐地教和每个学生兴奋地学”成为校园理想和追求,质量体现在“不管”之中,文化寓于“标准”之内。
制度完善与保障
制度是保障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改进中,把刚性的控制、规范、监管转变成柔性的限制、禁止、矫正,在文治和教化中,逐渐演变成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纪律、约束和理想,进而形成共同认知和遵守的样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度有了温度,质量提升就有了保障。
在教学督导中贯彻中医药质量文化
明确督导标准
要把国家标准、事业需要领会深、贯彻透,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特色、团队实际和学生需求,合理落实标准和实施意见,质量不仅是终极目标,也是过程发展,还是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要把质量文化思想嵌入质量要求中,使质量赋予文化生命,要从体系建构、机制研究和系统运作等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迷思中走出来,从质量意识走向质量革命,创造一种基于信任和以社会契约为核心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文化。
明确督导内容
要把督谁、督什么和督落实等统筹和协调起来,督导对象要体现全方位,即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学校员工,督导者要像学校管家一样,从育人出发,管一切人,为一切人服务。督导的内容要体现教、学、评、管、服等全过程,通过宣传标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师生共同遵守的样态,规制每个人的行为,最后还要落实问题的处理结果及实际效果。最后一公里,不仅体现学校管理水平,更体现对质量的精神表达,而文化就体现在其中。
落实督导责任
学校督导要实行“质量为先、质量为要”的质量为上理念,对质量负责。要形成对质量监保的闭环系统,实行督导与教管并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颁奖官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学校各部门要协同合作,从全局出发制订战略规划、协调各方利益、进行资源调整、落实行动举措、持续追踪监督,确保质量文化的指标体系与院校的质量精神相符合、相一致。
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督导者的思想理念、督导政策、能力素质、行为标准、精准指导等督导规范教育。建立一支中医药学精通、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熟悉现代教法与现代智能技术,对教育、医学、科技及文化发展高度敏感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专家、专业队伍。督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的践行者,是实现质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生命力的有力维护者。
在教学研究中践行中医药质量文化
在解决问题方面
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瓶颈问题和关键问题,选题立项,集中攻关,重点研究,要在解决学校发展问题、教学瓶颈问题和学生成长问题上狠下功夫。科研立项管理部门,如科技处、评价中心等对待上级课题要做好宣传,切实做好组织申报,要对重点团队、重点项目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力争有突破;对校本课题,要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做好课题指南和过程指导,严格程序,力争出精品,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师成长方面
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在教师成长中的牵动和奠基作用。把教师自己当做研究对象,把教育教学场景当做研究现场,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展开研究和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把成果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科研良性互动,相互支撑,在教改项目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发现问题,推动新的更高层次的教学改革,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要求,加大对教师考核和教学评估改革,建立积极性评价制度和发展性评价制度,不要一味以惩罚为先,要奖惩并重,以奖为主,树立正面典型,要让中青年教师在科研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希望。“最近发展区”理论提示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只要努力就会有成果,就会催人不断奋进。
在完善理论方面
要善于总结和归纳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和价值。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教学理论发展还处于相对薄弱阶段,严重影响、制约中医药教育改革,要充分发挥教改与教学的协同效应,用教改研究成果引领教学改革,在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立体多元和科学创新上发挥教学科学研究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文化氛围,要加大人文精神培育,把标准、要求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自信,通过文化引领、文化驱动达到文化内生,推动中医药教育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高。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