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了三年防控新冠疫情的历程。我们赢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这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卫生、民生领域旷日持久的斗争,规模大,困难多。
这三年,尽管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经受住考验,生活依然有序前进。
2003年的非典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中医参与了全国疫情的防治,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肯定,认为“中医药是安全的,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性价值”。但是中医的成果似乎没有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
2006年出现了取消中医的逆流,反中医思潮沉渣泛起,曾经轰动一时,后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牵头成立中医工作部际协调小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全国开展。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医药出手不凡,第一时间进入主战场,世人看到了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与巨大价值,达到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期望的“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防治新冠的举国体制,避免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医学家悲哀,全国一盘棋让世界为之瞩目。
2022年末突然来袭的新冠病毒感染,让很多人发现自己不是“无症状”,而是症状很多,也很重,甚至长期失调,不仅引出了旧毛病,还增添了很多新毛病。
“出水才看两腿泥”,感染新冠之后很多人虽然不发烧了,咳嗽也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不舒服,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感染后很多人的肺部有毛玻璃改变、“肺结节”“肺纤维化”等复杂情况。因为很多患者“年事已高”,还有很多基础性疾病,逃过一劫很幸运,后面的问题“很复杂”,需要智慧选择。
中医药诊治这些证候、病状,可内服,而更多的方法是“非药物疗法”,可以“急则治标”,也可以根据不同人体的情况,“缓则治本”,达到长久健康的目的。
疫情过后,西方医学模式带来的“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是世界性的医改难题,此时中医优势突显,这是因为“中医是会看病的哲学,也是充满智慧的医学。”
西方医药是高度发达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技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其“盈利模式”很成熟,属于“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五医联动的体制机制,对于这一模式,笔者认为只有整体应对或者消化吸收,才能“洋为中用”成为中国卫生体制的构筑材料。
复兴中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必须借助西医的“五医联动”模式,才有可能走向复兴,否则单独某方面的突破,虽然有可能获得局部的发展,但是不会全面成功。
医疗、医药、医保处于“五医联动”的下游,上层建筑是医教、医政。
医疗事业需要人才去做,也需要规模发展,离不开医教研整体发展,或者再加上产业、文化、医养结合治未病等,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环境里不被淘汰。
医保的作用需要大家重新认识,它保的是国家的卫生体制、体系、网络,而个人只是这个体系的终端用户。中医药很多简便廉验的方药、方法有着巨大的潜力。
医教是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中医教育不能匍匐在西医的体系之下,当前要切实遵循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中药,历代都叫本草,药的繁体字“薬”就是让人快乐的草,毒和薬难分,有毒无害是中医的智慧。“天地精华聚成‘薬’,四气五味入脏腑”,而西药基本属于化学合成药,它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需要尽快排泄出来,避免蓄积中毒。
一百年来,中医与西医“求同存异丢了自己”,需要“求异存同走向复兴”,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技术,属于不同体系,但是两者可以互相协助、包容发展,关键是需要真正的中西医并重,才能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逐渐走向辉煌的未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