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新修订的党章中,都强调了这一结合。中医药领域特别是中医药院校高度重视,致力于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自觉自信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首先就是要明确由谁来结合这个主体性问题,探索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以期回应和解决这一问题。
中医药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哲学、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多学科跨学科领域与专业;在实践方面,将理论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又会涉及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研究涉及领域广、内容深、方法新,需要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加强团队合作,推进教学与学术良性互动,实现教研相长,发挥合力研究与育人成效,培养中医药高水平创新性人才。
首先,构建多元化主体。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涉及多个领域与专业,这就决定了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组成特征。这种多元化不仅包括学科的多元化,还包括身份的多元化,比如研究专家、学者、教师、医务人员以及学生等。在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下,能拓展教学学术视野,增强理论内容深度,提升教学活动效度,利于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解决理论困惑,并前瞻性地思考教学学术的前沿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也应当在教学学术共同体所塑造的民主空间中作为主体而存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中,使学生从“被研究的客体”转变为“参与研究的主体”,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反思与知识创造,使他们在中医药教育事业中发挥朋辈示范作用。
其次,构建运行框架。教学学术共同体围绕发掘与研究问题、开展教学实践、协同创新等环节展开活动。发掘问题是共同体开展教学学术活动的前提。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为何结合、何以能结合、结合什么、如何结合、结合成什么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在教师各自承担的课程教育实践中如何开展结合、结合成效如何等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发掘与解决需要构建多途径的研究路向,包括口头探讨、文献研讨与教学写作。通过口头探讨,充分交流细节,在话语交互的强大力量下,帮助探寻和理解问题。通过文献探讨,汲取学术养分,提升教师学术素养,以学术范式推进认识向纵深发展利于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写作,将教学经验凝练成文字并在共同体中分享,在探讨中发展成学术文章,以形成规律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基于问题获得的新知识再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并与共同体成员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在循序渐进中持续改进与深化教学工作。共同体成员共同撰写学术著作、教材读本,共建教学案例库、课程资源库等并对外公开交流,在成果共享中更广泛地汇聚群体智慧,实现协同创新的教学与研究,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效用。
最后,构建新技术载体。“智能+”时代背景下,构建新技术支撑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诊断问题、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研究与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与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数据与教学行为被记录,结合数据与实践观察,共同体成员借此以探寻和发掘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教学学术共同体线上活动可以选择直播平台,也可以自建网络平台等作为媒介,破解地域局限、学科专业局限等,补充和扩大传统教研室的参与人员和教研功能,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与共同探讨,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学术共同体以“云端”教研为主,也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灵活方式,不仅可以在线交流研讨,还可以线下进行翻转与辩论,进一步促进共同体成员互学互鉴,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之,通过主体、框架、方式及载体等多重构建,切实推动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具体落实。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全面、系统和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同时融入中医药专业课程以及思政课等课程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育人成效。教学学术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教研相长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走向深处、走向实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