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推动中医药国家科创基地提质增量
2023.02.1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围绕国家目标,聚焦科技前沿、战略需求及产业需要,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科技活动,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的显著作用。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建设高层次科技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医药研究平台,研究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为加速中医药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持战略需求导向

  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出,“国家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明确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架构体系和目标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医药战略价值不断凸显。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兼具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多重价值,拥有巨大的战略潜力,坚持需求导向,才能更好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首要明确的是立场目标,“四个面向”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循,也为平台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深刻理解目标任务才能创造宏伟诗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必须强化服务国家战略意识,身为“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负“国家责”是中医药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核心要义,随着中医药战略地位逐步提升,这一目标任务将更加鲜明和突出。

  中医药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方案》,启动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工程,在全国布局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了一批坚实有力的战略科技力量,构牢了疫情防控战略屏障。实践证明,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坚持需求导向,加速推进中医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完善基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基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根据2017年科技部、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主要被分为下文三大类。

  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前后科技部设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计划,拉开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序幕。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是中医药领域成立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全国共有两个中药领域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和西南特色中药资源重点实验室(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年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中医药领域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相对较多,包括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主要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2016年底,共建成国家工程中心及分中心360个,其中中医药领域有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中医药领域有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过程技术与新药创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家。2012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直至2019年,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认定并发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列,依托单位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是中医领域第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根据发布的第五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疾病领域临床专科布局,新一批中医领域数量将达到4家。

  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为发现自然规律、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数据等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基础支撑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9年发布的《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发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明确了优化调整后研究形成的“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等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等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其中未有中医药领域独立平台,中医药学科学数据中心作为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下属的6大平台之一,主要负责中医药领域各类科学数据的共建共享挖掘分析工作。

  综合现有信息分析,中医药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尚存在不足,现有基地建设数量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梯队推进,较为侧重中药领域,中医医疗领域建设仍待加强。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前瞻引领和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名额,巩固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谋划创建合理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

  不断强化“国家预备队”,主动参与地方发展,聚焦区域布局、明确战略导向、注重成果转化,在各省市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中充分彰显中医药价值,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上获得突破,目前省市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山东省规划筹建10家左右山东省实验室,已启动筹建9家,尚无中医药领域实验室。增量提质,步步推进,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打造强有力的中医药“国家队”和“省市队”。

  打造领域人才高地

  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应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打造鲜明特色的人才工作机制和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战略力量提升提供核心引擎与强劲动力。

  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桎梏释放活力,2018年科技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力为核心,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吸引顶尖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促进人员合理的双向流动,助推重大成果产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这为人才生态建设指明方向。引育结合打造人才队伍,坚持需求导向,依托重大科技和临床平台,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环境,引进多学科交叉领域人才,明确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同需求,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战略人才力量为核心引擎,实现目标任务、平台建设和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提升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和临床诊疗总体性水平。

  实现原创突破探索

  科技资源配置、科技力量组织方式和科研范式体系的转变与国家科技发展阶段和面临形势密切相关。中医药学作为全面系统传承、从未间断割裂的传统医学,屡经浮沉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就是因为其始终以服务于中华民族生命健康为落脚点。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创突破,持续科技供给,助力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卫生资源和科技资源,具有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取得关键领域突破的巨大潜力。目前中医药领域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实现原创突破的成就,如青蒿素、桑枝总生物碱等研究成果,以中药研究填补新药研发空白,为全人类福祉贡献力量。

  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以前瞻性、总体性战略视角,锚定主责主业,明确优势专长,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中增量提质,充分发挥在中医药战略科技力量有效支撑,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