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敦煌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在敦煌莫高窟第16号窟,藏经洞大批编目的遗书中,有大量记载关于医学内容的相关史料,其数量达130多个卷号,这些医卷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其医方更有造福民众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某些医卷中的医方在传世医书中并没有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世医书中的不足和空白,由此对敦煌医学的研究应运而生。作为一门区域性传统医学,敦煌医学是指整理研究敦煌遗书、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敦煌文物中的医药史料的科学,是敦煌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医学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贯穿于大众民俗中有关健康、养生和实践的文化现象。在莫高窟保存着的壁画中,有大量用画像的方式阐释佛经文字的经变图。比如北周第296窟,以中医诊病为内容的福田经变图,两位家属搀扶着半躺着的病人,一位老中医一手扶拐杖,一手为病人诊脉,神态静默,全神贯注在诊脉上以探求病源,身后站着一人,正在用药臼捣药,画面与现代中医诊病情况非常相似。在经变图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大量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画面,还有许多剃头、洁齿、洗澡等讲究个人卫生的画面,进一步反映了古代民众在医疗卫生和健康养生方面的状况。
敦煌医学涉及医理类、古藏医药类、针灸类、诊法类、本草类、医方类、道医资料类、佛医资料类、医事杂论类等九个门类,其中本草类的《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最为著名。20世纪80年代,甘肃中医药大学就开始敦煌医学的研究,也最早提出“敦煌医学”这一概念,凭着骨子里对敦煌医学和敦煌文化的热爱和责任,经过几代人的挖掘和整理,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敦煌医学的研究,不仅对敦煌学学术体系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当代中医药学术体系传承与临床疗效拓宽了空间,并赋予特色。
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民众健康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福祉。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民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新要求。2017年,甘肃中医药大学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从最早的经卷、文献的挖掘考证到现代实验制剂的开发利用,在借鉴古医方、医案基础上,探索出敦煌医学的特色诊疗和用药方法,并以课程形式成为学校的特色研究学科。
从久远的敦煌医学到今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从宏观、系统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成为护佑炎黄子孙的重要手段。“玉汝于成”是中医人的使命。甘肃中医药大学将不负时代,让敦煌医学的发展造福人民,让中医药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医药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