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电视连续剧《女医·明妃传》播出,引起了人们对古代女医的关注。这部连续剧讲述的是明代美丽少女谭允贤,在皇宫内院中充满凶险和挑战的从医之路。
电视剧是艺术的创作,脱胎于现实,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女性名医。据史料记载,女子行医,最早始于汉代,当时淳于衍被称为“女中扁鹊”;晋代著名医家葛洪的妻子鲍姑也是一位有名的医生。而在历代女医中,曾懿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自学成医,博采众家
曾懿(1852—1927),字伯渊,又名朗秋,号华阳女士,斋室名古欢室,四川华阳人,著名女医家、书画家。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曾咏官至安庆府署知。曾懿10岁时丧父,随母亲左锡嘉由江西鄱阳扶柩西上,历尽艰辛,返回华阳。左锡嘉为晚清著名闺秀诗人,知书达礼,曾懿自幼即承母教,经史古文、诗词书画、医药典籍,无所不习。20岁嫁于江南名士袁幼安,后于1878年随夫出川,宦游闽、皖、浙、赣等省凡二十余年,开阔了视野和胸怀。夫妻间朝夕讲求,风雅唱和,可谓才子配佳人,颇为浪漫典雅,使曾懿在文学和医学方面皆有长足的进步。
曾懿自学成医,广采众家之长,凡精辟之论述,严谨之方剂,都一一摘录,深究医理,悉心钻研。行医数十年,精医理,重实践,建术颇丰。曾懿身历四次温病,皆得力于《温病条辨》转危为安,领悟其妙在不专攻伐而顾护津液,对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尤为推崇。晚年,她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编成《古欢室丛书》,流传至今。在医学方面,曾懿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
寒温一统,中西汇通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形成,与伤寒学说产生了激烈争鸣,伤寒、温病之治逐渐泾渭分明。曾懿尤其推崇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等伤寒温病大家,对《伤寒论》《温病条辨》均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曾懿不拘于寒温之说,认识到伤寒之法可用于温病,温病治法亦能补伤寒之不足,倡导寒温一统,对伤寒和温病的病证及其治法融会贯通,在医学理论上不执一家之言。
曾懿的代表性著作《医学篇》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4卷,下册4卷。书中对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详加辨析,并将《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诸书各方,摘录成帙,明澈显要。同时将生平经历的有效古方、时方及自制诸方,分成伤寒、温病、杂症、妇科、幼科、外科等类,一并附于书中。该书刊出后,不胫而走,医者甚为重视。
1933年,《医学篇》一书重辑,分为《诊病要诀》《杂症秘笈》《幼科指迷》《寒温指迷》《妇科良方》《外科纂要》六种,名为《曾女士医学全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内容包括中医诊法、热病杂证治法,妇、儿、外科辨治要领,临证多可借鉴。
曾懿不仅悉心研读中医经典书籍,而且吸纳接受西方医学理论,将中医与西医融会贯通,提出新的医学观点,如“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气”“运动使血络流通”等。曾懿尤其在妇科方面见解颇深,她认为:“昔者女子幽囚于深闺之中,不能散闷于外,非但中怀郁结不舒,即空气亦不流通,多病之由,职是故也。主治之法,审其无外感别症,唯有养血疏肝为主。幸近年来渐趋文明,讲求运动、卫生,妇科之病当因之而减矣。”
行医救国,颇擅书画
作为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女医家,面对国家动荡的局面,受维新思想影响,她提出“行医救国”的爱国思想,认为只有整个国家人民身体健康,国家才能强大。曾懿指出:“医学卫生,以保康强,所以强大种族之原理也。”将治病救人、讲究卫生和注重健康,上升到强族保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