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根茎可入药,名为芦根,性味甘寒,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等功效。近现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芦根的作用做了这样精辟的解读:“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则用根实胜于用茎明矣”。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其所著的《药笼小品》中还明确记载了芦根能退热却不犯胃气等特点,称其“清肺胃热,痘疹痧斑,可以煎汤代茶,取其甘寒退热,不犯胃气之良药也”。清代另一位医家黄元御所著的《玉楸药解》中还记载了芦根“消荡郁烦”的功效。
芦苇的叶子也是一种中药,但有一个更好听的中药名叫芦箬,很多江南人家包粽子用的就是它。《玉楸药解》中记载其能“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芦苇的花不仅美丽,也有很多药效,比如止泻、止血、解毒等。古籍中记载,其煎汤内服可用于治疗霍乱、鱼蟹中毒等,外用亦可捣敷或者烧存性研末,用于止血。
古方举例
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黏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清·吴瑭《温病条辨》五汁饮)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唐·孙思邈《千金方》芦根饮子)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