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筑牢中医药发展人才之基
2021.08.0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将“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列在首位,凸显了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特色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如何更好地落实《政策措施》,需要统筹处理好特色与规律、中医与西医、质量与数量、通识与专长等关系。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要统筹特色与规律的关系。随着“双一流”建设理念的日趋深化,大学的特色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政策措施》明确提出“特色发展”主题主线,将“特色发展”作为主基调,凸显了国家层面关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医药特色是中医药院校的行业特征。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学校资源布局、学科设置和人才梯队构建等方面。中医药院校既要做好中医药特色发展的“主旋律”,也要尊崇自身发展传统和教育改革规律,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办学特色是在尊重办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因而要正确处理特色与规律的关系,深入研究自身优势、社会形势和可支配资源,明确战略方向、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在学科布局上,要统筹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政策措施》提出“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并对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强调中医药在国家医疗、公共卫生防疫、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要坚持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责主业,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优良传统,回归中医经典、强化中医思维,做强、做特中医药学科;另一方面,加快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以开放的胸襟吸纳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在课程设置、临床诊疗、实验实训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引西济中、中西结合,着力培养一批中西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三是在办学规模上,要统筹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政策措施》明确指出“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既要注重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也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中医诊疗服务需求。因此,要在科学测算学校人才培养的边际效用基础上,充分发掘学校的办学资源,制定合乎实际的招生规模。要统筹好本硕博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以本为本”理念办好中医药本科教育,筑牢中医药人才根基;要逐步扩大硕博层次的办学规模,培养更多高层次研究型中医药人才。要积极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争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四是在人才培养上,要统筹通识与专长的关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医药院校要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着力构建宽基础、厚人文、强临床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要强化中医经典教育,以规范中医药经典等级考试为抓手,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促进学生熟读成诵,积淀起宽实厚重的中医药经典知识根基;要把天人合一、大医精诚、辨证论治等中医药人文情怀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尊崇中医药文化的校园人文风尚;要构建中医药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互融相长。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