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为我们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中医药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江西医脉绵长,资源集聚,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全省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在省委省政府和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西部中医药强省引领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深化中医药改革,强化服务内涵建设,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壮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密切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不断开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中医药领域改革发展体现江西担当、作出江西贡献。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机制先行、统筹推进,打造政策高地,推动中医药发展支撑环境更加健全。纵深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强化政策供给,形成了“1+14”政策体系,全省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
二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供给更加优化,全省市、县两级公立中医医院、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基层中医馆基本实现“四个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达到37.2%,基本建成15分钟“中医药健康服务圈”。推进中医药重大项目建设,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项目基本建成。搭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平台,全省累计建设3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12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295个基层特色专科。优化治未病服务,全省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中心)比例达到96.74%,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联合医保部门,积极探索实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将165个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236个医疗机构制剂、190个中药饮片、361个品种和1245个品规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江西省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三是产业发展积聚成势。
“赣十味”“赣食十味”“三子一壳”等道地赣产中药材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全省已累计建设“定制药园”66个,形成了赣中道地药材、赣东特色药材、环鄱阳湖药食同源药材三大优势产区。聚焦中医药工业发展,形成“一城一都多园”的总体产业布局,樟树医药、袁州医药等6个以中药为主的产业集群。全省中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达170家,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品种37个。2023年,江西中医药出口额5.77亿元,同比增长54.2%,出口值位居全国第6位。充分发挥“南看江西灸”的优势,紧盯热敏灸这一名片,布局建设热敏灸区域诊疗中心4个、基层热敏灸综合服务区21个,全省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成员单位总数达1633家,基本覆盖全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四是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持续推进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全省现已建成9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1个省部级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创新主体优势资源加快汇聚。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1类中药创新药“枳实总黄酮片”获准上市,是2023年全国批准上市的5个1类中药创新药之一。当前,全省还有多个创新药在研,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潜力巨大。宜春和抚州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全省累计获评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6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6名,省国医名师20人、省名中医345人、省基层名中医394人。
五是文化传承亮点纷呈。
以杏林文化、旴江医学、“樟帮”“建昌帮”等传统中医药流派以及各时期中医药名家为着力点,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江西中医药丰厚历史底蕴,下大力气弘扬董奉杏林文化精神,建成杏林文化园,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庐山市人民政府授牌“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庐山”,确立了杏林文化发源地的地位,凸显了杏林文化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价值。持续推进1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其中4个基地升格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持续开展卫生健康国际合作,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海外传播,建设运营好葡萄牙、瑞典、突尼斯等国中医药海外中心,推进热敏灸等传统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对外交流。成功举办4次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加强了中医药和世界各国传统医药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
近年来,江西大力发挥中医药资源禀赋优势,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能级,纵深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但是,面对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改革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挑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药医疗服务供给不足,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够明显,中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机制尚不健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不足、人才分布不均、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不足、创新驱动力不够,等等。
全面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江西省中医药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对照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等改革部署要求,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攻坚克难,全面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将围绕服务、产业、科技、人才、文化等五个方面,实现五个新提升。
一是做优“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实现新提升。
加强学科、专科建设,优化医院运营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推动医院内涵式发展。加快实现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还未建立中医医院的市县加快补齐这一短板,争取在年底实现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急诊急救科、中医优势专科、老年病科,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三科三中心”建设,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全覆盖。加强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力争5年实现中医药服务总量倍增,进一步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让人民群众更健康、更幸福。
二是壮大“产业阵地”,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提升。
着力推动中药产业一二三产全链条衔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加快中药产业由“小散全”向“大集精”转变,切实提升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以“赣十味”“赣食十味”为重点,围绕三大优势产区,推进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培育附加值高的中药大品种。完善溯源体系建设,制定江西道地中药材品种的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ISO国际标准,提升赣产道地中药材质量。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优先使用本省道地药材中药饮片及赣产中药产品。开展临床人用经验收集、制剂改良创新相关工作,推动优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医联体内推广使用。壮大中医药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大型药企立足技术创新、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推动5G、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药工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等建设。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开发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康养产品及服务,做好中医药康养旅游,提升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扩充热敏灸联盟医疗机构,推广热敏灸、中医康复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三是强化“创新引擎”,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新提升。
进一步发挥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攻关优势,布局在中药药效物质提纯、标准精准化、中药新药研发、热敏灸、中药制药装备、中药精油、经典名方类中药复方制剂等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支持开展系统连贯、多主体协同的联合创新、研发。鼓励中药新药开发和二次开发,既要坚持原靶点创新,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又要在原有药理、经典药方等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企业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对接中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协同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激活“人才密码”,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提升。
积极引育一批“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中医药首席科学家、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青年)岐黄学者、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国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培养在中医药领域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熟练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围绕中医药人才的供需关系,大力实施西学中量质提升行动,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广泛开展西医医生学习中医,建设西学中培训基地,推动非中医类别医护人员学习中医,争取五年内扩充1.6万名能西会中人才队伍。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优势赋能江西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是厚植“文化根脉”,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新提升。
梳理杏林文化、旴江医学和“樟帮”“建昌帮”等流派发展脉络,挖掘江西中医药内涵元素。加强中医药特色技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广,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活态传承。充分发挥“杏林文化传播基地”“旴江医学文化传播基地”“樟帮文化传播基地”“建昌帮文化传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生健康历史展览馆、庐山董奉杏林文化园等境内资源在医德医风方面的教育作用,厚植中医药文化发展土壤。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和乡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用好用活2024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相关成果,以落实《南昌共识》为抓手,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