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逻辑路径
0001.01.0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此为指引,笔者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两个维度探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联系、与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关系,进一步明晰“第二个结合”是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的根本遵循。

  理论逻辑——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医药文化之“根”,聚变理论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此,只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有效贯通起来,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医药文化之“根”,才能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其诊治特色、核心理念、行医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维契合性。

  “整体察病”“辨证求本”的诊法特色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相契合。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普遍联系之中,反对以片面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中医学则认为个体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内在的五脏六腑与外在体表是相互联系的,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会有压痛、结节、皮疹、灼热等反应;若外感风寒,初见发热、恶寒、无汗等在表之症,如若长久不治,则会影响脏器的功能,因此,在诊察时,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将患者与其周围环境结合起来审察,才能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这一诊察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相契合。与资本主义将自然界作为掠夺资源和牟利的手段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母,没有自然界,人类将什么都无法创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中医学同样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黄帝内经》中记载:“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上述对应关系体现了“天人同构”的中医理念,即人体是自然界的缩影,人体的各个结构都可与自然界的各要素相匹配,同时,中医学还认为“天人同律”,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同,各个脏器对应着不同的季节,人要根据四季的交替改变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这些理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行医宗旨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契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健康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持健康,是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开一剂好的药方治好病人的疾病,这即是医者最高尚的品德,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进一步强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即医生面对病人时要一视同仁,无论病人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愚笨聪慧,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每一位病人,这种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的行医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相契合。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诊治特色、核心理念、行医宗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的真理光辉,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引,更有助于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现实逻辑——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面规划了新时代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布局,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因此,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下,产业链各节点大多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的作用,会导致“泛产业化”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文化+”是以文化为主体的一种跨业态的融合,即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因此,以“第二个结合”为引领,通过挖掘其诊疗技术方法、健康养生理念等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注入新的时代理念、文化创意、传播方式,可以激活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凝聚独特竞争优势,促使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赓续文化基因。长久以来,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构建以“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为核心的西方话语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认可。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以西律中”的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第二个结合”通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宝贵资源,为推动富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注入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因此,以“第二个结合”为引领,更有利于增强中医药文化的文化自觉及理论创新。

  三是为推动中医药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作用注入文化动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化,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探寻生命运行发展规律的历史,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生命至上、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健康观从古至今都对世界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是促进世界医药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新一轮科技改革的促使下,各国各民族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交往都要更紧密、更广泛,因此,要进一步以“第二个结合”作为思想引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文化功能。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