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医疗机构,一种全新的“门诊”正在悄然兴起。虽然被称作“门诊”,也有专家坐诊,但诊疗对象既不是伤痛,也不是疾病,而是临床科研问题。这种新的“门诊”形式,被称为科研门诊。
科研门诊是医疗机构为解决临床医务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设置,由科研专家负责“坐诊”,提供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科研咨询服务。与传统的科研培训不同,科研门诊更加聚焦个体需求,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科研能力和提升科研项目质量水平具有明显的“疗效”。除了一些医疗机构,个别地方还以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组织起区域内“流动”的科研门诊,为整个区域提供科研服务。
科研门诊该如何运行?又该如何精准助力临床科研?本刊通过对一些医疗机构和地方的科研门诊予以报道,也为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提供更多思路。
202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在赤峰市、鄂尔多斯市开诊,11位科研专家集体出诊,吸引了全区12个盟市的200余名医院科研工作者前来。
设立自治区级的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是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为全区医学科研工作者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助力他们突破科研瓶颈,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面向全区提供服务
与先进省份相比,内蒙古自治区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研经验与支持,尤其是临床医生在科研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已有不少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了以医院为主导的科研门诊咨询服务,邀请院内外科研专家,为本院医务工作者提供医学科研工作咨询服务,但服务范围仅限本院,科研门诊更是一号难求。这说明,医院科研工作仍有很多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为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提升科研技能,发现、引导、支持并培育有创造潜力的青年英才,有效促进医学科研工作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基于本地区发展实际,于2023年设立了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将科研咨询服务送到自治区各地、各医疗机构。与医院为主导的科研门诊不同,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导设立的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面向全区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分区域、流动式地提供科研门诊咨询服务,解决医务人员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有科研需求但无法获得相应支持和帮助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从中获益。
医学科研门诊设立前,自治区卫生健康委面向各盟市征集医学科研需求,并从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科技专家库中遴选专家。这些专家的科研工作经验相对丰富,所在的专业领域覆盖医学科研需求的方方面面。他们针对前期征集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讲座、答疑,并向现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咨询服务。相较于科研培训,科研门诊能针对医务人员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快速解决具体问题。
优化服务流程与服务模式
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印发了《关于做好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服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在科研门诊的服务流程上,要面向全区征集医学科研咨询需求,根据需求确定服务专题和形式,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邀请承担过国家、自治区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专家,组建专业匹配的专家组,启动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开诊服务。在科研门诊的服务形式上,要针对医学科研相关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讲座(线上+线下);专家和科研人员面对面沟通,对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开展导师辅导培训(1~3人),建立导师帮扶制实行对口定向帮扶,全程指导。
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好盟市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在当地医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通知》要求以盟市为单位,在本年度开展不少于3次医学科研门诊活动,在工作中提高科研门诊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内部开展科研门诊咨询服务,逐步形成自治区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盟市、医疗机构三级联动的科研咨询服务机制。
让科研门诊成为常态
7月19日,内蒙古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在呼和浩特市开诊,主题为“科研项目申报、管理及经费使用”,内容主要包含内蒙古自治区相关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解读及使用管理问题解析、内蒙古医科院公立医院科研联合基金项目的解读及申报专题讲座;科研选题、临床研究方案制定、统计学分析、科研项目标书撰写、临床数据管理与分析、科研政策咨询等具体问题看诊。服务形式为专题讲座和线下一对一提供咨询服务。根据前期收集的需求,预留10个预约号源,开诊前由工作人员提前与预约人对接。此外,设立导诊台,根据当天现场“就诊”需求随时提供分诊及加号服务,确保满足参加此次活动所有科研工作者的看诊需求。
每一期科研门诊服务工作结束后,服务团队都会对参加人员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自2023年医学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设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已经举办了3期“看诊”咨询活动,每一期活动都吸引了大量医务工作者报名参与,号源供不应求。后期,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还将结合各盟市在本地区科研门诊的开展情况,在东、西部选择部分盟市继续开展科研门诊流动工作站服务,形成分层次、分类别的科研指导模式,把科研“全科”门诊变为个性化的诊室,尽可能满足全区科研工作者的需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好盟市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在当地医学科研中的支撑作用,提高科研门诊针对性和工作效率,提高专家团队与咨询问题专业上的匹配度、契合度,做到更加精准、精细,争取让科研门诊成为一种常态化科研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