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财政部6月17日发布《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24年1月1日起,为2023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3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的3%。
养老金的调整再次引发关于养老话题的讨论。对中国人而言,“我养你小,你养我老”是社会共识,“养儿防老”也是中国社会的传统养老模式。但在加速迈向深度老龄化的当下,养老或有新变化。其中,老年健康问题是养老绕不开的关键。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究竟如何?老年医疗资源和康养资源的供需天平在往哪边倾斜?如何全链条全过程守护老人的健康管理?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联合国规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的现象,将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即为高龄化社会。据联合国预测,2022—205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将高速推进,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挑战之一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老年健康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议题,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期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64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超1.8亿老年人患慢性病,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比例为75%。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状况有助于延长退休年龄等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医疗卫生服务的开支和社会养老压力。健康的老龄化是保障老年人福利的基础,还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条件……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成了社会显而易见的前进方向。
从 2010 到 2050 年,中国总人口的依赖率将从5.6%上升到6%。从绝对数字看,这代表将有7620万人需要日常照护,其中10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2530万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中国预计将有1.105亿依赖型人口,其中有6600万至少为60岁。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20年专项调查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人中,至少一种日常生活活动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帮助的老人占17.8%。在需要帮助的老人中,11%的老人无人照料。照护依赖产生了双重负担:一方面,它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照护人员为照顾老年人而减少有偿工作和对其他活动的参与,整个家庭的经济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会受到损害。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大规模退休阶段以及生育率的不断降低,逐步小型化的家庭已没有足够的照护能力去单独承担陡然增加的养老压力。在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下,不难预见,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的需求还会大幅度增加。
因此,规范开展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就成了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医疗资源和照护人员相对充沛的机构养老利用率并不高,成了养老方案中的“冷板凳”。
在农村地区养老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农村康养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一些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极易出现照护难、生活质量差的状况。把医疗和养护结合起来在推动农村地区养老建设上尤为重要,效果也将十分显著。
面对医疗、疗养供给与保障结构性矛盾,医养结合行业出现了。“医养结合”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与提供以养老生活服务为主的普通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居住环境更好、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更高。
甘肃省金昌市八冶康颐公司形成了“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游、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七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医养理念,实现了医疗康复和养老养生的高度结合。
迄今为止,我国的医养行业已初具规模,通过专业机构为老人提供专业护理、专业医疗的康养服务,让老人在“不得不”阶段有尊严地活着。
尽管医养结合行业面临诸多困境,但不可否认,医养结合一定是一汪澎湃无垠的蓝海,涌动着神秘的潜力,蕴含着无限的机遇。
2018—2022年,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智慧养老产品类别围绕健康领域不断细分,个性化服务的趋向也渐趋明显。
受益于智慧养老产品的推广,医养结合行业也在经历一场深度的转型和升级。传统的养老机构开始与医疗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从健康监测到治疗再到康复的全链条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也大大提高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也推动智慧养老企业的出现。
市场的丰富供给为医养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再只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简单相加,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老年群体会得到更个性化、精细化、多样化的服务,过上更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国的健康老龄化也将向着更纵深的方向迈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