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观察 > 医疗聚焦
专访贾伟平院士:预防为主 医防融合 深入推进糖尿病防治行动
2022.09.18来源:健康面对面

  糖尿病作为一个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据估测,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超2亿。《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18.6%。做好糖尿病前期预防,对防治糖尿病非常重要。如何做好糖尿病前期预防呢?防糖尿病就是防“糖”吗?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贾伟平院士。

  《健康中国观察》:近年来,很多人出现“恐糖症”,担心食糖会得糖尿病,甚至减寿。食糖量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吗?防控糖尿病就是防“糖”吗?

  贾伟平: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平时少吃糖不一定就能避免糖尿病,而糖尿病也不是单纯因为糖吃多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历史,糖尿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国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而在隋朝的《古今录验方》中,首次发现对尿甜的描述。在西方医学中,糖尿病在公元1世纪最先命名为“Diabetes”,意思是“多尿”。后来在1675年英国神经病学家Thomas Willis注意到糖尿病患者尿的味道是甜的,于是在Diabetes后面加上了一个拉丁语词Mellitus(译为像蜂蜜一样甜美),从此糖尿病得以命名。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随着血液到达肾脏,进入肾小管后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通常糖并不会随着尿液排出。而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糖吃得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利用摄入的糖导致血糖水平升高,超过了肾小管重新吸收糖的能力,糖便会随着尿液排出,形成糖尿。因此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导致的,和吃糖本身没有直接关系。

  此外,过分“恐糖”实际是对糖的认识存在较大的误区。从广义上来讲,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粮谷类、薯类、豆类和蔬菜水果中。在营养学上按化学结构一般将其分为四类: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后,会被分解为单糖形式,通过葡萄糖的迅速氧化为机体提供约50%~60%的能量来源。因此,糖类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

  目前市面上有较多的饮料或食品中添加糖,其中包括了淀粉、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所有人体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种类。然而,如果长期摄入过多的食物或者吃“糖”过多,导致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过多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引起肥胖、脂肪肝等,过度堆积的脂肪容易造成胰岛素对糖处理的能力下降,从而诱发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防控糖尿病不是不吃糖或少吃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要保持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

  《健康中国观察》:“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这批人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贾伟平:“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血糖升高的状态,特指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人,却又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称作为糖调节受损,这类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极高,每年约有8%-10%的人可以转化为糖尿病。为此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查体发现血糖轻度升高,超重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个体要了解自己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情况,至少每半年测量一次血糖,每年到医院进行一次糖尿病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少吃多动,能量平衡。即合理控制食物总量,尽量使体重维持在健康水平,超重或肥胖者使体重指数(BMI)达到或接近 24kg/㎡。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戒酒,戒烟,限盐有益于健康。同时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运动方式适度量力,贵在坚持,通常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有益于改善糖脂代谢及保持体重的稳定。

  《健康中国观察》: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而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关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请您给出一些普适化的建议。

  贾伟平:长期的慢性高血糖状态,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从而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其主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还会伴发大血管病变如心梗、中风、下肢血管病变等,严重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国际上公认糖化血红蛋白(HbA1c)≤7%,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可显著降低。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表明,HbA1c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心梗风险降低14%。而且降糖越早,效果越好。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常是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同时存在,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展速度及危害加重加快,如同“雪上加霜”。因此糖尿病的管理要实施对血糖、血压、血脂三高的共管。

  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键之一是要早筛查:即一经诊断糖尿病就要到医院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心血管筛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肌电图、下肢彩超等。以判断是否患有眼、肾、神经血管等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

  关键之二是遵医嘱,医患合作控血糖:即规律服药和定期血糖监测;对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或出现视物模糊、口腔疾病、皮肤瘙痒、下肢对称性肢端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尿液泡沫增多、夜尿增加、眼睑及双下肢浮肿等身体异常信号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在血糖控制达标基础上,还要尽量减少血糖波动,同时关注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

  关键之三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即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要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比如以全谷物或杂豆类替代1/3精白米、面等主食;要戒酒;要适量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血糖改善,超重、肥胖者即使减去5%的体重,也会为糖尿病管理带来明显益处;要戒烟,糖尿病患者吸烟会加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规律作息,每日至少7小时睡眠等。

 《健康中国观察》:关于建立和完善前瞻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糖尿病防控体系,实现关口前移、加速遏制、逐渐消除糖尿病对实际人群的健康危害的综合防控目标,您有哪些思考?

  贾伟平: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健康领域主要是面对老龄化和慢性病的挑战,以及新发传染病引发的重大危害。面对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威胁,要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和经济的策略。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和发展“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践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

  2型糖尿病在进入临床阶段之前,机体往往出现腹型肥胖及糖调节异常的“糖尿病前期”;据估测,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超2亿。显然,这样一个发病前的亚健康“窗口期”给人们提供了抗击慢性病的重要机会,所以人们不应像过去那样,等到疾病出现了才去诊断和治疗,应该把抗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至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以阻止或延缓发展到糖尿病临床阶段,甚至还可从疾病前期转归到正常状态。

  糖尿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基于其发生、发展规律去思考,研究不同阶段的科学技术;既要有用于大医院的高精尖技术,更要有广泛用于基层的适宜技术,以支撑慢性病防控的多层次需求和广覆盖。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能够发挥更为强大的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和推动:一是整合资源,促进医疗系统与预防系统的交叉融合,为老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很多地区目前正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职责、人员、任务、流程等的协同与整合。二是优质资源下沉,倡导大医院专科对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持续技术支持和服务衔接,畅通分级诊疗。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是目前医改新的突破口,对于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能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具有积极意义。糖尿病管理应当把握这个契机,推动医共体单位开展糖尿病无缝化协同管理,理顺医疗机构与基层单位的职责和联系,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资源集成倾斜,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要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建设,研究适宜的防治技术和方法,让农村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有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农村地区,一方面要教会乡村医生规范使用最基本的设备和工具,比如血压计、便携式血糖仪、测量腰围的软尺、筛查评估量表等,筛查发现和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高危人群和患者。同时要赋予百姓易懂的防病科普知识,比如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设计了慢病防控海报,并发放到基层,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乡村管理,推动全社会健康资源的共享共建。

  总之,面对慢性病防控的巨大挑战,为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和发展“医防融合”“医管融合”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慢性病防控的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理。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先锋寰宇网络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