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是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有向患者充分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的法定义务。对于中医药这一深深扎根于群众的传统医学而言,在诊疗中落实告知义务,不仅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增进医患信任的关键路径。
临床中医人是最直接的中医药科普使者。向患者解释诊疗方案的过程,本质就是最生动的中医药科普。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医药科普已成为提升诊疗效果、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疗效口口相传,正是中医传承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事实证明,疗效是中医药立足的根基,而有效的科普则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障之一。
许多临床医生坚持在诊疗中详细讲解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及饮食禁忌,正是因为这种细致入微的科普式诊疗,让患者对治疗过程心中有底、心里有数,医嘱依从性自然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笔者曾有一位持续就医半年的患者,不仅原发病得到根治,连其他伴随症状也意外改善。当被问及的原因时,患者坦言:“正是因为清楚治疗思路和注意事项,才愿意坚持配合,效果自然就好”。这样的诊疗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知识传递,是打开疗效之门的钥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纷繁复杂,“人人都是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临床中,医生常遇到患者凭借碎片化信息自我诊断、盲目养生的情况,比如有人因听闻某中药补血便长期服用,却导致月经不调;有人盲目效仿食疗方,反而加重病情。这警示着中医从业者,在诊疗中不仅要解释治疗方案,更需及时纠正患者的认知误区,帮助其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这种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科普,既能彰显中医的专业价值,又能传递人文关怀。
当民法典的法治精神融入中医诊疗,当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中医诊疗便超越了单纯的医疗行为,升华为传递信任、守护健康的温暖实践。新时代的中医人,正以法律为遵循,以科普为桥梁,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法治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让每一次诊疗都成为传承文化、服务人民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