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从成语“臭味相投”说起
2025.02.0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臭味相投”源于《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经过发展变化,常用作比喻双方志趣契合。

  说起嗅觉、气味,中医学有五臭理论,认为五臭具有五行属性,分别为心应焦、肝应臊、脾应香、肺应腥、肾应腐。

  五臭理论指导着医师的诊断和用药治病。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失常,可以引起舌象、脉象等变化,还可以产生口腔、身躯、排泄物等气味异常。如《形色外诊简摩》曰:“小便臊甚者,心与膀胱热盛也。”《太素心要》曰:“凡脾部脉,若来虚而涩者,乃腥膻物所伤。”指出可以通过脉象和气味等变化诊断疾病。

  在中药药性上,《本经逢原》曰:“鲍鱼腥秽可淡曝,而不可著盐,干则形如块肉,专取腥秽以涤一切瘀积,同气相感也。”认为鲍鱼腥秽之气能与瘀积相感应,有助于治疗血瘀等病证。又如《本经逢原》中提到“鱼腥草”:“治咽喉乳鹅,捣取自然汁灌吐顽痰殊效。”鱼腥草气腥,属金,痰亦为腥臭,故中医认为鱼腥草具有导痰浊外出之功,常用以治疗肺热、痰热壅肺等病证。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载有腥气或臭味的动物药多达30种,占动物药总和大约58%。然而,腥臭味道太过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影响服药。因此常采用酒制或醋制等炮制方式,以达矫味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病后、服药禁忌上,常提及忌腥膻、煎炸之品,如《外科证治全书》所载:“鸡、鹅、虾、蟹,海味腥膻之属,俱能动风发痒,患疮疥者忌之。”可见,病后必须注意饮食,以防发生变证。(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