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医药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蕴含丰富的廉洁思想。用好中医药文化所蕴藏的廉洁思想,多措并举涵养医学生“廉洁”“仁恕”“精诚”的清廉品质,对于培养造就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高素质医务人员,营造高尚医德、严谨医风的行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用好中医药文化所蕴藏的廉洁思想,筑牢医学生清廉品质的理论基础。首先,中医学的世界观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系统观,这是中医看待人的生命和人的身体的出发点。因此,中医药是以天地间自然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秩序为原则,在天与人的整体大框架中,研究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这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也是廉洁思想的本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医者不求名利但求治病救人的本心始终贯穿于杏林众人。
其次,中医药典籍中有很多如何廉洁从医的记载。作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集中体现古人探索生命过程的经验总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把“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视为不良行医。古今医德技术堪称一流的“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精诚”,被奉为后世习医、从医者的行为守则。这是涵养医学生清廉品质的基础理论,也是宝贵的独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
紧密结合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发挥医学生清廉品质的道德规范作用。中医药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具体表现有:要舍一己私利以利万民;在救治患者时做到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亲疏;精神内守,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抵制外来的诱惑。大凡医者,均应以此为行为准则。对照“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涵养医学生清廉品质需要兼具时代性。
秉承中医药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医学生清廉品质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廉洁”“仁恕”“精诚”品质,要把这三者转化为道德规范。以“廉洁”的医廉文化构建高尚的医德,以“仁恕”的医廉理念阐释职业的光芒,以“精诚”科学态度弘扬严谨的医风,组成大医精诚、服务人民健康的行为守则。
“廉”的本义是指厅堂的侧边,具有平直方正和棱角锋利的特点,因此用作形容人品行正直、方正,是典型的道德要求,在《孟子注疏》中界定“廉,人之高行也”。“洁”亦引申形容人操行清白、志行高洁。医者,应先守廉洁自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的医德。何为“仁恕”?《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仁恕”之道,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做人做事要有宽广的胸怀,切勿心胸狭窄,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爱心的职业,“仁恕”之道是不可或缺的。出自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其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其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方可“普救含灵之苦”。涵养医学生“廉洁”“仁恕”“精诚”的清廉品质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充分利用“两个课堂”育人载体,多措并举涵养医学生清廉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深刻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对开展新时代医学生清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化人”,打造第一、第二课堂互相融合的系列育人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中医药清廉品质主题书画展、清廉教育主题班会、清廉品质文创作品征集等线下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医学典籍话清廉”系列文章、微视频、小程序有奖竞答等线上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清廉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学习、借鉴、吸收中医药文化中的清廉思想。实施“红医心芽”大学生骨干成长计划,对学生进行“启思想”“强专业”“阔视野”“践成长”四个模块三个阶段的多维度培养模式,涵养医学生清廉品质。
“以艺通心”,强调医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锤炼中提升廉洁从医、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开展中医药清廉文化艺术节,选取医药领域廉洁教育案例,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素材,通过排演情景剧、开展朋辈宣讲等形式开展新时代医学生清廉教育。带领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举办急救技能大赛、临床技能大赛、婴幼儿照护竞赛、健康科普微视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健康科普、社区义诊、“红医铸苗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医学生将在学校里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行走在山山水水间,切身体验服务人民健康的成就感,立志做一个品行过硬、业务精湛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