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一带一路 > 媒体报道
熟读方论 有益临床
2024.12.0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大学本科《方剂学》教材在编写时,每一首方剂都设有“方论选录”一栏,课堂上老师不一定讲解,也很少提及里面的内容,所以学生也很少去关注。笔者出于对古文的喜爱,学习方剂学时对“方论选录”特别留心,初则熟读,久则背诵,虽对考试分数无所增益,但对临床实践大有裨益。有鉴于此,我在讲授方剂学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往往鼓励他们熟读方论。方论熟读之后,他们的中医临床思维会变得更加牢固、敏捷。所以,我们有必要全面地认识一下方论。

  方论是什么

  方论,又名方解、方义,是指关于方剂理论的阐述,包括方名释义、方剂源流、方剂配伍、方与法和方与药关系的分析、临床加减应用,乃至有关字词、剂量的演变等内容。

  一般认为,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成无己编撰的《伤寒明理论》(1156年)是现存最早的方论著作。清代名医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凡例》即云:“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成无己感叹自汉逮宋,鲜有人得仲景旨趣,不得其门而入,用《黄帝内经》有关理论,详细解析了《伤寒论》20首方剂,撰写成了《伤寒明理方论》。不仅使后人用仲景方有法可循,更由于成氏方论所树立的注释古方的楷模作用,使后世古方释义盛行,方论专著迭出。

  考察现存的医学文献,发现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1156年)之前,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0年)、朱肱《类证活人书》(1111年)、寇宗奭《本草衍义》(1116年)、许叔微《普济本事方》(1132年)中已有方论的相关内容。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第三·心下痞证》论述半夏泻心汤:“设下后津液入里,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除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能相恶也”,论述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为少阳木气所制,故用二姜之辛味。”前一条分析了半夏泻心汤中药物的功效主治和干姜、黄连的关系;后一条说明了生姜泻心汤中应用生姜、干姜的原理和性味。

  朱肱《类证活人书·卷第十二》也有方论记载,如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加桂,以桂能泄奔豚之气也。”桂枝去芍药汤:“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佐,则单用辛甘发散毒气也。”

  寇宗奭在撰写药物功效时,引用张仲景的方剂,从药物的功效主治加以研究,如《本草衍义·卷十一·大黄》:“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

  许叔微已经用君臣佐使原则剖析方剂,如《普济本事方·卷第一·中风肝胆筋骨诸风·独活汤》真珠圆:“此方大抵以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相类故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作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予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

  这些著作都有零星散在的方论,均早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但是内容比较少,不成系统,更谈不上是专门的方论著作。所以说方论肇始于宋代医家,成书于金代的成无己。

  方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医发展至宋代,医方编纂盛极一时,尤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为代表,载方量多,内容宏富。宋代以后,医学流派纷呈,立说互异,著书传业必附以方药,方剂由此而日渐增多。广博的医方极大地丰富了临床选方遣药的内容,拓宽了药物组合的途径,扩大了治疗范围。然而,在肯定宋以前方剂成就的同时,也应承认其存在的弱点。

  从方书记载的内容来看,其形式以症状及药物的罗列为主,著书者不传方剂的立法途径及药物配伍义理,令后世学者难以沿用。历史上曾有因不察病证、不审方义而滥用、套用古方以致贻害患者的教训。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自颁布以后,风行二三百年之久,影响甚广,但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仅是方症对应的简单罗列,用者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导致了当时的医生滥用温燥方药,因误治而贻害于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批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之弊。

  可见医方虽多,若不明方义,也难免用之失当,正如吴崑《医方考·前言》所说:“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正是这些原因,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医家开始重视方剂制方之理的研究,方论即由此应运而生。

  方论的重要性

  刘昉《幼幼新书·后序》中给予了方论非常高的评价,云:“经籍,吾道之筌蹄;方论,医道之筌蹄。然则然矣。使经籍不存,学者无所折衷,安知夫道之渊源;使方论不著,医者无所夷考,安知夫医之精粗?世有卢、扁、华佗,则处剂意解,妙通于神,何假方论哉?奈何卢、扁、华佗不世,有求其不迂、不泥、不矜、不诬者,盖鲜。士大夫与其委听于庸医之手,曷若因方论求古人用心,以之卫生济世耶!方论之于世,犹五谷之于日用乎,孰谓士君子耻言之。”

  筌蹄,筌是捕鱼的竹器,蹄是拦兔的器具,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文以载道,要想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中医书籍。有了中医书籍,要想明白辨证论治之理,组方用药之意,加减化裁之妙,必须要有方论。所以,方论是贯通理、法、方、药的“心法”,是进入中医之门的“不二法门”。

  第一,方论可以贯通理、法、方、药。现在中医教学采取的是院校教育,将理、法、方、药分解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每一门课一位授课老师,理、法、方、药虽然学全了,但是如何融会贯通,没有相应的课程,也没有老师讲解,导致学生所学的理、法、方、药知识是片面的、割裂的。而古人所写的方论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

  第二,对方剂的理解更贴近原意。在教学时,我一直强调“读古人之书,用古人之法”,学习方剂多读古人之方论,这样才能更接近原意地去了解方剂的内涵。因为今人的思维夹杂了太多的西学知识,解析方剂时已失去原味。

  第三,可以培养中医思维。现在的中医教学是中医、西医同时进行,由于大多数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理科思维较多,更容易接受西医的内容,在解释病理、药理时会不自觉地引用西医的理论。方论用中医的理论解释了理、法、方、药,长期浸润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

  第四,可以提升古文阅读功底。方论基本由古文写成,句式错落、文辞优美、节奏分明、逻辑严谨,大量阅读、背诵方论,可以形成良好的古文语感,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对于写作也大有帮助。

  学习方论的方法

  第一,分清先后。先背诵方歌,将所学方歌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再开始学习方论。不可方歌未熟,即开始学习方论。否则,如无根之木,终无所成。

  第二,通篇诵读。先将方论读熟,越熟越好,可以不必理解其中含义。通过不断重复诵读,字义、医理自然会逐渐明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三,研精覃思。针对不懂的字词含义,广泛查阅工具书,务必弄懂为止。对于不懂的医理药理,要深入思考,直到悟透为止。

  第四,博览群书。历代方论著作较多,某些名方多位医家皆有方论,可以汇而观之,集思广益。

  第五,临床验证。方论阐述的理、法、方、药毕竟是理论,理论是否正确,还需临床验证之。理论与临床相符者,则取之;理论与临床不符者,则弃之。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