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馆 > 中医文化 > 医药典故
龙江医派:寒地黑土文化的瑰宝
2024.11.2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学博大精奥,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龙江医派就是近现代在我国北疆新崛起的中医学术流派,是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是在白山黑水中、在黑土文化历史背景下蕴育成长起来的,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四大名医为代表的新时代黑龙江名中医群体,凸显了对北方地区疾病防治的优势。特别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江医派医家群体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

  龙江医派的文化背景

  龙江医派的形成和发展,与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文明拓展和古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文明的勃兴、黑土文化特点及黑龙江省特有精神具有密切联系。

  黑龙江古代文明和古人类距今已18万年,黑龙江省兴凯湖就曾出土过6000年前的形态各异的陶器。黑龙江省有三大族系:一是东胡、鲜卑系——西部游牧经济;二是秽貊、夫余系——中部农业渔猎经济;三是肃慎、女真系——东部狩猎捕鱼经济。全省现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公元5~17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北魏、辽、金、元、清等5个重要朝代都兴起于黑龙江流域,他们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元文化、满族文化、流人文化、侨民文化。所以,黑龙江地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豪放性、融合性、开创性等多种黑土文化特点。

  龙江医派的形成与发展

  龙江中医的孕育

  经历代王朝兴衰、地方民族政权的演替,黑龙江地区逐步发展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丰富的地产药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族人民利用地产药物和不同的民族文化,积累了特色鲜明的医药经验和知识,形成了满医、蒙医、朝鲜医等不同的民族医学。还有赫哲、鄂伦春等特殊的少数民族医药经验和知识。黑龙江的中医学在历史上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方面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如此就使龙江医派的学术中融汇了地方和少数民族医药因素,逐步形成了地方医学流派的内涵和风格。

  在漫长的古代,黑龙江区域的医疗主要是少数民族医药内容,汉民族的中医学基本是从唐宋以来逐步兴盛起来的。唐代时,渤海国(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接受唐王朝册封后,多次派遣人员赴唐学习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大规模输入北方渤海国,并向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中药材,促使黑龙江的中医学术逐步积累起来。金代女真人攻陷北宋汴梁,掳中原人十余万,其中就有大批医药人员,包括太医局医官,此外还有大量的医药典籍和医药器具,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在黑龙江的传播和发展。

  到了清代,随着移民、经商、开矿、设立边防驿站、流放犯人等活动的进行,中医药大量进入黑龙江,专业从事人员日益增多,中医药事业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具备了一定的阵容和规模。

  龙江医派的雏形

  黑龙江中医药经过漫长的孕育,到清末和民国初期,初步形成了龙江医派格局。当时的黑龙江中医有6个支系,分别为龙沙系、松滨系、呼兰系、汇通系、三大山系和宁古塔系。

  龙沙系的主流是由唐宋以来至明清的中原医药辗转传承而来的,渊源深远,文化和经验基础雄厚。他们自标儒医,重医德,讲气节,注重文化修养,习医者必先修四书五经以立道德文章之本,然后才研读《内经》《伤寒论》等医药典籍。临证多用经方,用药轻,辨证细腻。

  松滨系起于黑龙江的巴彦县,因沿松花江滨流传而得名。该派系医家多以明代医书《寿世保元》《万病回春》为传承教本,用药多以平补为主,少有急攻峻补之品。理论上讲求体质禀赋,临证上重视保元固本。应用药物多以地产的人参、黄芪、五味子等为主,治疗以调养为主要方法。

  呼兰系世人多称为“金鉴派”,源于光绪年间秀才王明五叔侄于1921年所创之“中医学社”。该社讲学授徒专重《医宗金鉴》,并辅之以明清医书《内经知要》《本草备要》《温病条辨》,依此4种医书为基础授业。此派医家用药简洁精炼,擅长时方,治热性病经验丰富。

  汇通系以阎德润先生为代表,阎德润1927年留学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1929年夏获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校长,1938~1940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兼教授。先生虽习西医,但是热爱中医,从1924年开始,陆续发表《汉医剪辟》等文章,并著有中医专著《伤寒论评释》等。他是近代西医界少有的以肯定态度研究中医而成就卓著者。其授课时除讲解生理、解剖等知识外,还研究中医名著,主张中西医汇通,见解独到,是黑龙江近现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优秀代表人物。

  三大山系属走方铃医性质,串雅于东北各地区。据说此派系王氏等三人以医艺会友而结派,三人姓名中都有“山”字,故又名“三大山派”。哈尔滨道外北五道街有“王麻子药店”,以王麻子膏药著称,此即三大山派人物之一。该派偏重奇方妙法,忽视医理探究,除惯用外用膏药外,多习针灸之术,而针灸又以刺络泄血手法称绝。

  宁古塔系在今宁安市一带,古为渤海国,此系军医官较多。宁古塔系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黑龙江作为边境省份,自清康熙时中俄战争之后,清廷留驻防军,分列陆军、水师,编旗设治,屯田开荒,军队多配有军医随军征战;另外,清朝年间也有大批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汉人被陆续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卜奎城等地,一些士大夫出身的流人将先进的中医药文化带到流放地,成了龙江医派宁古塔系的先驱者。

  龙江医派之学术思想

  龙江医派汇聚全国各地的医药精粹,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病证结合、三因制宜等思想指导下,认识到黑龙江地区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是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融合了黑龙江各个少数民族医药经验,利用地产药物,积累了以温润、清化、调畅气血为常法的丰富诊疗经验,以及具有地区特色的中医预防与调养方法。

  多元汇聚,融汇各地医学之长。龙江医派的学术,除了融合早期地方少数民族医药经验之外,还通过从唐代开始的移民等方式,由中原和南方各地传播而来。这种从内地传入的方式自宋代以后逐步增多,至明清达到一个高潮,已经初步形成人才队伍,这种趋势到近代随东北开发而达到顶点。因此可以说龙江医派的学术根源是地方少数民族医药经验与全国各地医学的融合,显示出全国各地医学的特色元素。

  以明清医药典籍为主要学术内容。中医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医书的编写内容比较丰富,体例也日益标准化。“四百味”“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等歌诀,为龙江中医所偏爱习诵,此外,人们多以明清时期明了易懂的医书作为修习课本,如《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医宗必读》《万科正宗》《温病条辨》等。《医宗金鉴》是清代朝廷组织国家力量编著的,其中对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药物、方剂及临证各科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因此龙江医派的大多数医家都能熟记《医宗金鉴》内容,熟练应用该书的诊疗方法。

  直到中医学家、教育家高仲山自沪上毕业而来黑龙江兴办汉医讲习会,使中医学四大经典及近现代的中医课程在黑龙江成为习医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得益于高仲山对中医教育的积极努力,黑龙江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龙江医派学术的地方特色

  首先,善治外感热病、疫病。黑龙江地区纬度较高,偏寒多风,且冬季漫长,气温极低,罹患伤寒、温病者多见,尤其春冬两季更为普遍。地方性高发疾病谱使龙江医派群体重视对伤寒和温病的研究,对北方热性病、疫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临床应用经方和时方并重而不偏。而且龙江医派大多数医家对《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温病条辨》都能倒背如流并熟练应用,寒温之说并行不悖,可见一斑。

  其次,善治复合病、复合症、疑难病。龙江地区民众豪放好酒,肉类摄入较多,蔬菜水果相对偏少,而且习惯食用腌制品,如酸菜、咸菜等,造成盐摄入量过高,导致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等多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该地区也十分常见。黑龙江地区每年寒冷时段漫长,户外运动不便,加之民众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意识相对薄弱,客观上也造成了疾病的复杂性,患者多种疾病并存,兼症多,疑难病多,治疗棘手。龙江医派医家长年诊治复合病、复合症、疑难病,习惯于纷繁复杂之中精细辨证,灵活运用各种治法,熔扶正祛邪于一炉。再次,龙江地区冬季寒冷,气候以寒湿、寒燥为主,民众风湿痹痛普遍,加之龙江地区冰雪天气多见,外伤骨折、脱位高发。龙江医派医家对此类疾患诊治时日已久,骨伤科治疗经验独到丰富,或以手法称奇,或以药功见著,既有家传师授的临床经验,又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外科不离于内科,心法更胜于手法。另外,众多医家在成长之中,对黑龙江地产药材如人参、鹿茸、五味子、北五加、北细辛等的特殊性能体会深刻,进而可以更好地遣方用药。更因龙江民众一般体质强壮、腠理致密,正邪交争之时反应较剧,所以龙江医派医家往往多善用峻猛力强之品,实则急攻,虚则峻补,或单刀直入,或大方围攻,常用乌头、附子、大黄、芒硝、人参、鹿茸等,所以多能于病情危重之时力挽狂澜,或治疗沉疴痼疾之时,收到出人意料之效。

  黑龙江地域虽处极北高寒,气候条件恶劣,但是仍未能阻碍龙江医派的艰辛探索,对于寒地多发疾病的认识和防治,龙江医派医家们经过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取得卓越成果,为龙江地区人民健康作出世代不朽的贡献。(李敬孝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