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案制作微专业,将传统医学与文、史、哲结合,注重文化、语言与写作的交叉融合,开设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策划、汉语基础、写作基础,到中医药文化创意写作、中医哲学基础、汉字与中医文化等系列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强学生专业学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
该微专业开设的课程除基础知识的传授外,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策划、中医药文化创意写作课中适当引入人工智能、ChatGPT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守正创新意识,形成德育美育协调发展的内在理念,增强学生对人类文化、历史与哲学等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将医与文、史、哲结合,注重文化、语言与文案制作的交叉融合,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逻辑关系,是中医药文化与文案制作微专业的定位和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策划、汉语基础、写作基础属专业基础课,帮助学生夯实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中医药文化创意写作、中医哲学基础、汉字汉语与中医文化是能力提升课,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发展。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案制作微专业,面向热爱中医药文化,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已修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等专业基础课,且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所有学习者。充分发挥微专业“文”“医”结合的课程优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立德树人,以美化人”作为该微专业的根本任务,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实现对学生主专业的拓展和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案制作微专业,授课团队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主,同时吸纳新闻传播、影视艺术与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学科研队伍组成,团队成员大多具有医古文、中医药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形成了“文”“医”融合、老中青结合的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该微专业具有支撑中医药文化传播微专业建设的文化积淀和特色优势。可依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中医药特色文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思邈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级智库——“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文案制作微专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线上资源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利用智慧树等网络资源,引入符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落实“两性一度”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教学团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已有自建资源,如陕西中医药大学慕课“中医文化导论”,省级“医古文”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同时引用校外资源,建设开放性、持续更新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利用在线测试试题库、课外扩展知识库、探究性学习问题库、思政教学案例库等,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培养社会急需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