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医事活动的学科。从生成区位来看,中医药社会学是介于中医药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使命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和解析中医药医事活动,旨在正确认知中医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药医事活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的历史时期,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中医药事业急切地呼唤中医药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创建。
从医学社会学到中医药社会学
中医药社会学的学科思维来源于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又称为医疗社会学,是生成于医药科学(医疗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主要内容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阐释医事活动(医疗保健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1894年,美国医学家麦克英泰尔在《美国医学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文,首创“医学社会学”术语,将其界定为“以医师本身作为特定群类的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的科学,即从总体上研究医疗职业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
医学社会学在经历了形成学术共识、汇聚研究力量的初创期之后,于20世纪下半叶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成为一门“显学”。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将医学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积极开展医学社会问题的学术研究;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数十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医学社会学”课程。
中国引进医学社会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的医科院校和设有社会学系的综合性院校纷纷开设“医疗社会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医疗社会学的教材、专著问世,如蓝采风和廖荣利的《医疗社会学》(三民书局公司,1984年)、张立云的《医疗与社会医疗社会学的探索》(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等。
改革开放大潮为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一系列新兴学科陆续涌入国门,医学社会学引发了医药科学研究者的探究热情。1981年至1983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先后刊载6篇文章,倡导开展医学社会学研究,探讨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课题。《医院管理》杂志自1983年第7期开始连载《医学社会学概论》讲座稿(共16讲)。1983年8月,国家卫生部委托黑龙江省卫生厅在哈尔滨举办为期1个月的全国首届医学社会学讲习班,社会学泰斗费孝通等参与授课。1986年以来,中国学者撰著出版了20多部医学社会学教材、专著,如《医学社会学》(蔡建章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现代医学社会学》(郭继志、李恩昌等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等。
在引进医学社会学之初,中国学者就认为,中国古代虽无“医学社会学”之名,但是关于医药、医药学与社会关系有多方面思考,医药学家历来主张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主张中医药理论或学说的兴起和演变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刘宗秀的《谈中国医学社会学》(《医院管理》1982年第5期)一文,首次使用“中国医学社会学”概念,列出了在中国开展医学社会学研究的27个具体课题。1985年第2期《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发表李恩昌等人的《中医社会学的对象及内容》一文,首倡创建“中医社会学”,将中医社会学定位为医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提出6个研究专题。令人遗憾的是,迄今30多年过去,人们尚未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社会学(中医社会学)专著问世,中医药社会学至今仍是一门待建学科。
在目前已经出版的20多部本土医学社会学著作中,有部分力图从国情出发,利用中医药史的资料呈现医事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由于上述著作大多用作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要充分顾及西医学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其内容必然以西医医事活动为主。显而易见,中国本土的医学社会学研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中医药医事活动,但并不能将医学社会学等同于专以中医药医事活动的社会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社会学。
以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为界,中国医史可分为两个基本阶段:明代以前,中国只有中医药学;清代以后,中国既有中医药学,又有西医学。20世纪中期以来,为适应培养医药人才和开展学术研究的需要,陆续建立了分别对应于西医高等教育、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西医学学科体系、中医药学学科体系。在西医学学科体系中,有医学社会学与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并立、配位。在中医药学学科体系中,理应有中医药社会学与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药心理学等相并立、配位。创建中医药社会学是完善中医药学学科体系所应具备的必然条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医药学的主体部分虽然归属于自然科学,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递进,中医药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两者的边缘区域通过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如中医药哲学、中医药伦理学、中医药史、中医药思维学、中医药文化学、中医药法学、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经济学、中药市场营销学、中医药教育学等。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这些交叉学科,创建目前尚缺位的中医药社会学、中医药语言学等交叉学科,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义。
中医药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论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医药社会学(中医社会学)”这个学科名称在中国学术界虽然没有被普遍接纳,但是很多研究者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开展了中医药医事活动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相关研究,涉及中医药医事活动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许多方面。为促进中医药社会学学术研究框架的形成,笔者通过对相关期刊文献主要内容的梳理,整理出该学科今后一个时期的7个基本研究论题。
中医药社会功能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中医药卫生保健功能的国情特点,中医药经济发展功能的评估,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呈现方式,中医药科学技术价值的现代诠释,中医药生态文明价值的实现路径,老龄化社会中的中医药健康养老。
中医药社会地位论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现代社会,中医药在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存废之争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律地位。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中医药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影响中医药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中医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方式,中医药社会认知度、信任度和社会形象的评估方法,提升中医药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对策。
中医师社会角色论
中医师是中医药医事活动的基本主体,他们作为“医者”群体履行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中医药医事活动的社会效果,主要取决于中医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中医师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中医师的角色期望和角色评估,中医师的存在价值和职业责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中医师行为准则,中医师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和提升路径。
中医药发展社会环境论
中医药理论的产生和医事活动的开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符合一定阶段的社会需求。中医药工作、中医药管理的目的,在于创设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社会环境对中医药理论演化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医药技艺创新的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举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生态学解析,营造信赖中医药社会风气的基本举措。
中医药行业社会互动论
中医药行业只有与社会其他行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持久推动力。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社会需求背景下的中医药行业规划和管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社会动因解析,中医机构、中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中医药危机事件的社会处置对策,社会资本融入中医药行业的政策导向。
中医药教育社会适应论
中医药教育包括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的中医药专业教育和面向社会公众传播中医药知识的中医药社会教育两个基本部分。中医药教育为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发展和改革。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中医药教育的社会支撑体系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服务实践及其育人成效,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的方式,中医药社会教育基地建设。
中医药社会管理论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中医药行业、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医事活动走上有序发展轨道,离不开法律、法规和其他管理手段的有效支持、调整和管控。该论题的具体研究课题举例:中医药法律、法规的管理效能,中医药服务质量和医药安全的社会控制,假中医、假中药的社会应对措施,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服务机构的制度安排,建设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共同体的行政责任。
随着研究成果的持续积累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中医药社会学有望萌生多门边缘分支学科,如中医药职业社会学、中医药社会心理学、中医药文化社会学、中医药教育社会学、中医药管理社会学、中医药传播社会学、中医疾病社会学、中医诊断社会学、中医治疗社会学(中医疗法社会学)、中药应用社会学等。
推进创建中医药社会学的对策
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向奔赴的交叉科学时代,中医药社会学是一门理应获得重视的新兴交叉学科。为响应时代呼唤,加快中医药社会学的创建进程,笔者提出如下3项推进对策。
开设相关课程。现代科学演进的历史表明,高等学校是培育新学科的主要园地。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系列引进学科、新兴学科因为在高等学校开设了以学科研究对象或学科名称命名的课程,在中国获得良好的发育环境从而成为“显学”。医学社会学即属此例。
中医药高等学校开设中医药社会学类课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鼓励中医学导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适度增添涉及中医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教学内容;第二步,组织对中医药社会学有探索热情的教师对有关中医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学科化梳理,构筑学术研究框架,编写教材,开设“中医药与社会”“中医药社会学”等选修课,通过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反复修补和完善。
聚集研究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一门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需要聚集人力资源,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有实力又有活力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关注中医药与社会相互关系问题、从事中医药社会学早期探索的研究者,主要是来自中医药学、社会学领域的“学术志愿者”。他们以原有的学科背景为依托,主动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中医药高等学校开设中医药社会学类课程,向本科生、研究生播撒学术种子,将使他们成为潜在的中医药社会学后继研究人才。以中医药社会学作为学术兴奋点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以中医药社会学的某个论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让他们在学术参与中对这门新兴学科产生探究热情。
强化学科元研究。学科元研究是指关于中医药社会学这门学科各种基础性、一般性元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学科界定、学科地位、研究范式、内容体系、发展状况、演进走向、人才培养、未来前景等。学科元研究对处于各发展阶段的学科都有必要,对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则尤为重要。
当下,中医药社会学学科元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要从医药领域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演进走向、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阐释创建中医药社会学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以此激发相关研究者、学术群体参与创建中医药社会学的积极性,形塑清晰的学科意识。另外,剖析中医药社会学起步期的推进难点并提出突破这些难点的思路,也需要列入近期学科元研究的议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