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先锋寰宇旗下的医疗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医药梦网!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观察 > 医疗聚焦
推进中医治未病在养老服务中的运用
2024.09.18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中医治未病的独特理论与临床运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在加速老龄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把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精髓在养老服务产业链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更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将中医治未病用于养老服务内涵丰富

  面对经济内循环中日益发展的养老服务市场,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念、动态观念、防重于治等内涵特质,能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健康问题;在养生康复、慢病防控、延年益寿等养老服务方面推行上门服务、延伸服务等,提供具有中医药养生理念的生活用品;在保护劳动力、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和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上发挥作用。

  将中医治未病用于养老服务要守正创新

  当前,养老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后劲乏力的矛盾显而易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的老年病科,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新建的老年病医院、日照中心及护理院等方兴未艾,但仍存在着供给服务结构性、专业性、多样性的滞后,尤其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防控与养老托老照料上的缺位等现象需要标本兼治、联动互助。中医药院校要持续开展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卫生健康、民政部门要对区域内养老服务的类别选择、总量供给等行业监管不留“盲区”;各地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要运用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形成既有针对个体的实用方案、又有针对群体的推进方案。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养老服务中实行全天候、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干预措施。无论是单个病例的预防、控制、治疗,还是同类病种的预判、总结、统筹,都要把握内外兼治和举一反三。充分利用微纳电子、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中医治未病养老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为中医治未病不断增添新动能。

  将中医治未病用于养老服务应培元固本

  养老服务是针对老年群体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包括满足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其中,最直接的保障是康养支撑。要善于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思维,坚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共识,在养老服务中培元固本,始终如一地精诚施治。从四季养生的衣食起居到延缓衰老的益气生津,从“寒不冰齿、热不灼唇”的细节照料到昼夜相伴、见微知著的人文关怀,中医治未病用于养老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心存大爱、尽心竭力。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和免疫能力弱化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养老服务必须有医疗服务支撑才能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医简、便、效、廉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自然选择和养老服务中的精确选择;既要用思想、文化、制度、法律的保障助推中医用于养老服务,更要用道德、人文的修养与情操促进其前行。无论是日常的健康保健、突发的疾病救治,还是后期的临终关怀都应秉持精诚仁术,心怀感恩,为养老服务低得下头、弯得下腰,要用开放包容的状态持续提升改进,不断完善措施和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实现中医养老服务运行中的零差错和零投诉。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方法,不分地域与肤色、不分民族和语言,让更多人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搭建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共建共享共用平台,让中医治未病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