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1993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至2008年,就职于西安市北方医院,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工作中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从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但工作中时时感受到西医的局限性,面对患者常常会有无奈和沮丧。
遇到肝病患者肝区疼痛,因解剖学认为肝脏无神经分布,如无累及肝包膜就不应发生疼痛,我与西医同事讨论多归因于精神因素,随着接诊患者的增多,所描述肝区疼痛,胀痛、刺痛、隐痛等性质多样,自己更加疑惑,但目前西医对此不能解释,作为西医医生更无法干预,只有无奈。偶然机遇下,我后来的中医老师、国医大师杨震教授告诉我中医可以从气滞、血瘀、血虚等角度辨治,效果很好。此事激发了我学习中医的兴趣。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2008年,我通过遴选成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杨震教授。学习中医后对既往的认知进行反思,我的诊疗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于感染性疾病,在学习中医前,我认为其发病机制中病原体是“本”,疾病表现是“标”,没有病原体就没有感染性疾病,疾病治疗中不惜一切进行抗感染,但在此过程中发生更多的失衡,有病人未能被成功救治。学习中医后则认为在感染性疾病中,人是“本”,病原体是“标”。这才可以解释感染病原体后有的人不发病,有的人发病,有的人病情轻,有的人病情重。疾病诊疗中在清除病原体过程中必须顾护人体正气。对于非感染性疾病也不再一味地对抗治疗,如高血压不仅是降压治疗,糖尿病不仅是降糖,溃疡病不仅是抗酸治疗。在临床中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将传统的中医四诊与现代医学的影像检验相结合,将中医的宏观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我的临床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后,在西安市北方医院,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大量收治省内手足口病患者;2016年,我作为人才被引进到西安市第八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流感季”收治较多流感高危人群,发挥了“简、便、廉、验”优势,多次得到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表扬。
在理论和实践中践行“中西医并重”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充分的临床实践,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医药学是关于人类、自然、社会及其共同规律的科学,在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取象比类”“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阴阳平衡”“贵中尚和”等健康养生理念,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可应用于临床,又不应仅限于临床。基于“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理念,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着眼于控制血糖、血压,还要兼顾患者的年龄和并发症;基于“阴阳平衡”“贵中尚和”的理念,肿瘤治疗可有扶正祛邪兼顾,带瘤生存原则;基于“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受“温润如玉”的启发,新冠治疗中予温阳化气,疗效明显。基于“见微知著”的理念,患者虽然肝功正常但肝区疼痛,就需要从气滞、血瘀等论治,以治未病理念预防疾病进展。对于咳嗽,可通过宣肺清除病原体和异物,最佳的干预措施就是通过清除病原体和异物达到缓解咳嗽的目的,而非简单止咳。
在西学中过程中的思维转变,使我深刻认识到,中西医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我们既要尊重、学习、借鉴西医,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基础上做到“中西医并重”,更要自重、自信、自立、自强,用行动和疗效践行“中西医并重”。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西医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认识疾病的视角,圆机活法,可以简化治疗。笔者刚刚学习中医时治疗一淤胆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为重度黄疸、皮肤瘙痒,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睡眠障碍。症状涉及肝、胆、胃、肠、皮肤、神经等多系统症状,西医予甘草酸、腺苷蛋氨酸、昂丹司琼、开塞露、异丙嗪等治疗,症状无缓解。我通过学习认为,大柴胡汤证可涵盖上述多系统症状,其核心病机为胆淤腑气不通。但苦于不会用中药,而50%硫酸镁可以松弛奥狄氏括约肌以利胆,其高渗作用可以导泻通腹。予30ml口服,每日3次。当日大便3次,腹胀、呕吐缓解,睡眠改善,5天内黄疸明显消退。我暗自窃喜,信心大增:“原来中医可以不神秘啊。”
西医的精准诊断和针对性治疗也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有力的补充和支持。随着现代科技进步,诊疗技术也不断提高。在新冠疫情中我们将胸部CT影像、D2聚体、炎症因子的微观指标四诊的延伸,提高了辨证水平。而且由于创伤性、交叉感染、转运风险,特别是CT的延后性,中医四诊更能使我们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临床实践中的启示
传统中医理论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常高的医学价值。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知识加以解读,可延伸其应用范围,优化给药方法,也可加强与西医同道的交流,使其理解中医、认同中医、主动应用中医,使患者受益。
在临床中,我们通过解剖、免疫、组织胚胎学知识结合西医“肺肠轴”“脑肠轴”学说相结合进一步研究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组制仙方承气汤、银翘承气汤、瓜杏承气汤、白虎承气汤、柴芩承气汤等直肠给药用于重症手足口病、重症流感、新冠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胆胰疾患的治疗中,阻断肠源性毒素吸收,减少细胞因子、炎症介质释放,抑制病情进展。
疾病的治疗中应“道法自然”,遵从自然与生理规律。“顺势而为”,顺应天时自然之势、顺应脏腑苦欲之势、顺应人体气机畅郁之势、顺应正邪盛衰之势、顺应病位上下表里之势、顺应经气运行之势、顺应体质偏颇之势,进而“因势利导”“给邪出路”。
新冠疫情中一重症感染患者心肺功能严重障碍合并艰难梭菌感染,胸闷、气短,墨绿色大便,腹胀难忍,不思饮食,不排除巨结肠,有肠穿孔的风险。与西医专家充分沟通后,认为患者多重感染,炎症加重,抗生素、激素有加重菌群失调、内环境紊乱、多脏器功能损伤风险,可以按中医思路:道法自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给邪出路。呼吸道引流痰液,导泻通腹,排出病毒、条件致病菌、内毒素、抗原物质、气体、水液等。瓜杏承气汤直肠滴入3小时排气后腹胀缓解,胸闷气短减轻,饮食改善。
对于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高热肢厥、剧烈咳嗽、低氧血症、肺实变明显、炎症介质水平升高的情况。我们遵循“道法自然”原则,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肺主皮毛”的生理特点,“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顺应病位上下表里之势,采用中药口服、灌肠、擦洗等途径,宣肺、通腹、开毛窍以“给邪出路”,患儿24小时体温下降,48小时体温正常,1周内肺部实变影明显吸收。这些经历使我再次体会到中医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具有独到的优势。
我的西学中经历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药的价值和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当更加坚定自信、乘势而行,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