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重大需求,需对中医优势专科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界定与挖掘,并对中医优势专科实行动态调整,在内涵认识上,亟需突破现行“重大疾病等于优势疾病”的固有概念,明确中医优势专科的内涵、功能定位和建设方向。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不仅体现在慢性疾病,更包括急危重症,不仅体现在“治未病”,更包括“治已病”,亟需中西医协同创新。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涵盖临床服务能力提升,辐射引领,标准指南制定,科研转化,新药研发等诸多方面。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这是一个既经典,又创新的主题。言其经典,是因为多年来,中医药行业一直致力于临床能力提升、加强内涵建设这一永恒主题。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言其创新,是因为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现代创新药物研发不断突破,中医学的临床优势较前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既往我们所认为的临床优势专科已经不再“优势”;同时,由于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新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临床新难题出现,当前临床在治疗上存在诸多不足等原因,促使部分中医临床专科存在一定的新前景、新潜力、新优势。因此,基于临床重大需求,需对中医优势专科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界定与挖掘,并对中医优势专科实行动态调整,以实现医、教、研、防、管协同创新,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优势”认识有待深化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以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为前提与基础。对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认识,对“优势”内涵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对部分现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认证、完善。
首先,特色不等于优势。既往认为,需要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临床特色优势。相对于其他医学来说,中医药治疗的确具有特色,然而,特色不等于优势。能否称之为“优势”,应在反复对比、比较后,方能得出结论。
其次,重大疾病不等于中医优势病种。心脏病、肿瘤、中风等均为严重威胁生命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在既往的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存在将重大疾病等同于中医优势病种的认识倾向。临床上,在西医学强大的二级预防、生物制剂、介入、外科手术等治疗措施干预下,包括冠心病等在内的诸多重大疾病的防治不断取得新进展,直接导致中医药临床治疗需求下降,中医药在部分重大疾病的治疗上优势并不显著。
第三,中医“优势”内涵有待量化。一方面,中医专科之所以能达到“优势”程度,取决于其临床疗效优于现行常规的医学诊疗方案。然而,研究发现,部分中医优势专科缺乏与其他医学疗效比较的“优势”证据,且“优势”病种存在范围扩大倾向。另一方面,在优势内涵的具体量化方面存在不足。与其他医学相比,中医药是否真正具有“头对头”的比较优势?还是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加载”优势?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可以启动中医药干预?中医药干预疗程多长可获益最大?能降低血压多少?能降低血糖多少?能改善到什么程度?以上诸多问题,尚不清晰。因此,既往对“优势”认识,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而在定量分析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第四,循证医学研究有待加强。现行部分中医优势专科的评价标准,尚停留在专家经验与专家共识阶段,而在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及系统评价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研究上,还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中医优势得不到同行、西医与国际认可。
明确中医优势内涵
在内涵认识上,亟需突破现行“重大疾病等于优势疾病”的固有概念,明确中医优势专科的内涵、功能定位和建设方向。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可能体现在某一个疾病治疗上,也可能体现在疾病治疗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病理环节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的分类标准,研究发现,中医药的临床优势体现如下4个方面:病毒感染类疾病,部分慢性病的前期与后期阶段,其他医学治疗存在不足与矛盾的疾病,以及不耐受其他医学治疗的疾病或病理环节。
病毒性疾病
病毒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在易感的宿主细胞中增殖,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病毒性疾病。目前,大多数病毒感染缺乏特效药物治疗。从明末清初吴鞠通治疗瘟疫,到建国初期石家庄老中医郭可明先生运用白虎汤治疗乙脑,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再到近年来中医药先后治疗SARS、H1N1、新冠病毒感染等重大传染病的治疗历程来看,中医、中西医结合在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Bulletin)、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权威杂志,获得国际医学科学认可。
部分疾病的前期与后期阶段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与手段的迭代更新、不断升级,促使临床疗效得以迅速提升,直接导致既往认为的重大疾病、医学难题已经不再是关键科学问题。然而,部分常见疾病、重大疾病的前期与后期阶段,是中医药极具潜力与优势的干预点。
以冠心病为例,由于西医学的二级预防、介入等治疗手段,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已经不再成为临床难题。同时在冠心病的前期冠脉临界病变阶段,以及心梗后心衰、不能血运重建的冠脉三支病变在内的冠心病后期阶段是中医临床优势环节。如何能够及时阻断冠脉临界病变进展成冠心病,阻断冠心病向并发症阶段进展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随着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FOCUS研究、太极拳干预高血压前期的临床研究等大量体现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临床研究,得到国际医学界肯定,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在重大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三级预防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西医学治疗存在不足与矛盾的疾病
由于疾病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在合并出现多种疾病时,可能在病理机制上存在矛盾现象。例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感染性疾病的矛盾。自身免疫性疾病多采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然而,该治疗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在合并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和真菌感染时,在治疗上,存在矛盾现象。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自身免疫病合并骨质疏松,包括红斑狼疮、干燥症、皮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顽固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等。我们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中也发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在病理机制上存在抗凝与止血的矛盾,死亡率高达35%。权衡西医学禁食水与中医学“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临床原则,根据《金匮要略》“远血”理论及脾不统血理论,运用黄土汤第一时间干预后,可显著缩短止血时间。
不耐受西医学治疗的疾病或病理环节
由于个体差异,导致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西医学治疗情况,这可能也是中医药的潜在优势环节。以不能脱离血管活性药物的顽固性低血压为例,患者常因低血压难以顺利出院,这是重症监护病房中最为常见的临床难题。在西医学中,一般主张补足容量,在充分补液后,部分患者仍然难以脱离血管活性药物。我们发现,大剂量(120克)黄芪能够迅速起效,让患者顺利出院。类似的问题还包括不能顺利脱机的呼吸衰竭等。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思考
中医优势专科是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集中体现和突出代表,而基于临床疗效的中医优势病种则是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的核心。
应经验—共识—循证三结合,明确优势环节,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
在评价标准上,既要以专家经验、专家共识为基础,又要结合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凝练、总结中医优势专科的比较优势,明确“优势”的具体内涵。根据专科发展水平、行业地位、人才队伍和诊疗能力等因素,以中医优势病种作为临床与科研的重点攻关方向,探索、总结中医药的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点、疗程等关键信息,揭示其临床证据,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与规范,丰富诊疗方案,并入选国际主流医学的诊疗指南,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疗专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临床能力。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不仅体现在慢性疾病,更包括急危重症,不仅体现在“治未病”,更包括“治已病”,亟需中西医协同创新。有部分观点认为,中医药的临床优势体现在能够运用纯中医的理论与思维,体现在门诊而非病房,体现在门诊大量诊治患者,体现在未病阶段,而不是已病阶段,且以“纯中医”治疗为主。然而,门诊只能处理轻症患者,只有在病房,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CCU等)才能处理重症患者,我们不能将急危重症的临床阵地拱手相让,主动退出。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针对“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难题,还原《伤寒论》六经实质、条文内涵及剂量本源;创新运用经方治疗西医学不能解决的急危重症难题,包括急性心梗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利尿剂抵抗、心肾综合征、重症感染、脓毒症等,丰富诊疗方案,从中医角度为解决急危重症提供新思路,提升了中医急救能力与水平。大量现代前沿科技、诊疗设备、诊疗指南、生理解剖、病理药理等内容,均能为我所用,提升中医优势专科内涵建设。
要探索中医优势专科中心化建设。不同于传统的临床科室建设,中医优势专科中心化建设更加强调打破既往医学学科和诊疗科目壁垒,以中医优势学科为主体,相关配套学科共同参与,高效统筹全院资源,形成“1+N”学科集群,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专科的“头雁”效应。探索中心化建设需要全面梳理诊疗所需的医务人员、设备设施条件、医疗技术和药品器械等要素需求,并合理配置,组建相关重大疾病(领域)的中医优势专科,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在中心化建设中,尤其需要强化影像、检验、病理等平台科室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平台学科医疗服务支撑作用。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不仅是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主要体现,而且是引领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涵盖临床服务能力提升,辐射引领,标准指南制定,科研转化,新药研发等诸多方面。近年来,包括麻杏石甘汤治疗甲流,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便秘等在内的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受到国际医学关注并肯定;包括青蒿素治疗疟疾,砷剂治疗M3型白血病等创新中药研发,均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与科研转化提供了典范与思路。下一步,围绕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充分利用投入倾斜、医保支持、《基于人用经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试行)》等新药研发政策支持等,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融合创新、协调发展,扬长补短,推进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中医药力量。(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