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阶段,健康中国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管理关注度逐渐提升,医学模式相应发生转变,卫生工作的重心从治疗逐渐向预防转变,中医治未病以其彰显“防-治-养”于一体的深远内涵重新走入大众视野。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基本覆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病瘥几种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全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治未病理论全面系统地应用于实践的探索还在继续,探讨治未病实践落地的可行路径,是开展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源流
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殷商时期的避祸防患开始,到《周易》中的“思患而预防”,再到《黄帝内经》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思想逐渐形成。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各医家的不断发挥和完善,治未病思想逐渐得到深化和实践。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将治未病应用于摄生防病、节饮食、调情志等方面,提出了养生保健的方法。孙思邈进一步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强调除未病之患,治未病之疾,为养生延年提供了具体措施。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日臻成熟,张景岳强调“谨于微”是治未病的关键,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将“未病先防,已病早治”贯穿医理。在当代,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治未病学术思想,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现代内涵
治未病在历代医者的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日趋成熟的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学者对“未病”的内涵做了更为广泛深刻的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并重,强调个体差异,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强调心身一体”。
“预防为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原则。贯彻治未病理念,增强体质以顺应四时寒暑更替、防御六淫七情之变,以维持机体稳态平衡,即所谓养生之道。正如孙思邈所言“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通过预防,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就消除疾病的可能性,或者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础。
中医治未病思想并不否认治疗的重要性,而是强调预防与治疗并重。在已发疾病的基础上早期辨证诊断和治疗,根据疾病发展传变规律进行预判,及时截断疾病的传变,防止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预防和治疗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只有预防和治疗并重,才能真正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强调个体差异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特色,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改善疾病的状况。这种注重生活方式调整的思想,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心身一体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精髓,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预防、注重个体差异、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强调心身一体的健康观。这种健康观,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医治未病未来实践发展的路径
构建完整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
完善治未病理论体系。构建完整的治未病理论体系是治未病发展的基础。首先,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文献,挖掘其中的治未病理论,结合当代治未病指南,以《中医治未病》《新编未病学》等为代表的中医著作为依托,完善发展科学的理论框架。其次,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结合现代医学、营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现代健康管理等学科知识,形成多元化的治未病理论体系。最后,针对当下标准和规范的时效性限制,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治未病理念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扬弃,持续性发展,不断将治未病理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从而适应健康服务市场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构建中医治未病学科。学科构建是治未病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将“互联网+”融入中医治未病学科的构建之中,可以为中医治未病学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分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的不足之处,解决因信息匮乏、数据分析方法陈旧而带来的学科发展障碍。
创新发展中医治未病特色方向
中药药膳。中药药膳作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膳食的营养功能,既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又能满足日常饮食需求。中药药膳强调“药食同源”“食养结合”,认为食物与药物在性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转化和补充。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不同类型的体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辨体施治,即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体质辨识)进行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同时结合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制定个性化的中药药膳方案。比如,气虚患者可推荐黄芪炖鸡汤,湿热体质可选用薏苡仁绿豆粥等。同时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为中医食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中医特色功法。八段锦作为中医传统健身功法,以其简单易行、功效显著而被广泛推广。八段锦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八段锦可以有效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调节心理状态,特别适合现代人群的身心健康需求。将八段锦与其他传统功法如太极拳、五禽戏等结合,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地推广,是中医治未病的一大特色方向。创新发展的方向应在保留传统动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运动医学,优化动作细节,提高练习效果,通过多样化的功法组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需求,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中医情志疗法。情志疗法在中医治未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情志失调是许多疾病的根源,通过调节情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代心理学的融入,为中医情志疗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通过冥想、正念疗法等现代心理调节技术,结合中医的情志调节方法,如音乐疗法、香薰疗法等,可以更加有效地调节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传统的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疗法等也应纳入系统研究,探索其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价值。此外,开展情志疗法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如建立情志调节中心、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也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互联网+未病管理。科技的进步为中医治未病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个体健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有助于实现更精确的体质辨识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通过健康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个体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未病方案。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技术则为中医治未病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线健康咨询、远程诊疗等模式,使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更加普惠、便捷。此外,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例如“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对个体生活方式、基因遗传特征、环境暴露等因素的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包括患者的健康信息和治疗经历,从而更好地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秉袭经典,还需引入多元科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辨体施治的中药药膳、八段锦及特色功法、情志疗法等方面入手,结合现代科技,系统、全面地推进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可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培养践行中医治未病临床思维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和践行治未病思维,不仅要求医者着眼于现有疾病的治疗,还需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维护。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培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这一整体观念在治未病中尤为重要。临床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辅以现代医学检测仪器,使主观与客观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不仅可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还可借助中医经络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等技术补充完善个人健康评估。同时应用电子扫描功能检测系统、身体成分分析、精神压力分析、体能检测、脑状态检测等多维度开展身体状态评估和疾病风险预测,明晰已发疾病,判断欲发传变,及时给予干预,或预测偏颇体质的发展方向。通过辨证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同时应鼓励患者不论身体是否不适,皆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防患于先。
治病求本与防微杜渐的实践。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防微杜渐,即在疾病尚未显现或刚有苗头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临床医师在治疗已病时,应特别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整体,防止疾病复发和恶化。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外,还应注重体质调理、情志疏导、饮食控制等综合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通过长期、系统的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此外,通过随访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疾病复发。
中医多元化干预手段与个性化养生处方的融合。防治疾病的辨证施治,不局限于药物治疗,对偏颇体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进行适宜的中医技术干预,以医养结合为原则,形成集中药、膏方、茶饮、药膳、起居、运动、情志、经络穴位保健于一体的健康指导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灵活使用各类剂型的中药以养生或治病,根据个人体质、疾病性质的不同,可同时配合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等多种传统医学手段治疗已发疾病,以达祛病健体,养生防复的治未病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注重患者的健康养生教育,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和养生方案,制定个性化的养生药方,从而帮助患者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掌握养生方法。
在治已病的基础上立足临床,积极培养和践行治未病思维,需要医者具备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能力和防微杜渐的意识。通过结合中医药膳、情志调控、健康教育等手段,系统、全面地推进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速推进中医治未病科学研究
加速推进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研究,是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实现现代医学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验证其疗效机制,并推动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加速推进中医治未病的科学研究,需要构建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层面。
基础研究层面,通过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解读,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医治未病的基础理论和作用机制。例如,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中药防病、养生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表达变化。
临床研究层面,采用现代医学的临床试验方法,对中医治未病的具体疗法(如食疗、针灸、气功等)进行系统验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获得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应用研究层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中医治未病产品和服务,如中药保健品、健康管理软件等,并通过市场推广,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
将各层面研究成果整合,建设中医治未病科研信息化平台,集成中医药数据库、科研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研究,提升科研效率和水平。
大力打造中医治未病特色产业
从中医的医疗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等入手,大力推进中医治未病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业品牌。医疗文化方面,基于中医养生市场的发展基础,适应不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打造更多高质量的中医养生保健产品,并探索新时代特色诊疗模式,加大舌诊仪、脉诊仪、远程医疗、运动手环、动态血糖监测仪器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饮食文化方面,仿照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的中药奶茶、中药酸梅汤、中药糕点、中药咖啡等养生产品,健全产业模式,开发更多安全有效的中医饮食产品;养生文化方面,以四季养生理念为例,可推广冬令膏方、夏治冬病三伏贴、冬至腊八粥、夏令清凉茶、养生香囊等特色产品;休闲文化方面,可推进音乐养生、嘉年华游乐等健康旅游项目,放松身心。
加大提升中医治未病宣传力度
治未病的理念不应只存在于医院,更应该走入社会、走进家庭,应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治未病知识宣传活动。医院及相关从业人员要把治未病的科普宣传纳入重点工作。运用多种宣传载体,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向居民推送“治未病”知识。将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借助社区健康宣传栏,印发宣传小册子,开展咨询义诊、专题讲座、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建设中医“治未病”展览馆,播放中医“治未病”相关宣传影片,组织中医药健康旅游活动等多种方式,多途径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社会认知度。同时可组织号召居民练习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医功法,让群众多方面感受“治未病”的魅力。政府应高度重视,给予相应的支持,激励督促落实中医“治未病”的宣传执行。
展望中医治未病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未来发展的切实路径并实施践行是关键问题。在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下,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医院-高校-社区共同努力为原则,传承经典,兼容新知,多视角凝练揭示治未病之道,全方位发掘应用治未病之术,使道与术兼备、医与养结合,遵循中医天人合一、形与神俱规律,方能推动中医治未病的发展,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