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中医药报》社召开《中医思维·管理专刊》建设座谈会。会上,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结合《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以下简称《致中和》)分享了关于广东省中医院发展之路的思考。
为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中国中医药报》社将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中医思维·管理专刊》,定位于高端、专业的医院管理学习交流平台,提供政策文件解读、管理者深度访谈、成功管理案例剖析等内容,推动医院发挥中医特色的同时做好现代化管理。
《致中和》讲述了广东省中医院如何通过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惨淡经营发展到如今成为中国中医界的一面旗帜的传奇式故事。该书分八章,分别为“公与私”“内与外”“质与量”“承与启”“中与西”“软与硬”“上与下”“大与小”。书中列举了广东省中医院近四十年发展中的典型故事,从传承中医与中西融合、坚持公益与激发活力、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等角度,生动叙述解读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经验,对广东省中医院的管理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不仅记录了医院的发展历程,更提炼了医院在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是达到;中,是平衡;和,是和谐。医院通过致力处理好、平衡好八大矛盾关系,达到和谐发展,追求至善境界,树立了服务优势、疗效优势、信誉优势三大优势。”吕玉波说。
公与私
走得正,活得好
所谓“公”,是指社会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依归,确保“走得正”;所谓“私”,是指经济效益,医院与员工的生存发展需要物质基础支持,确保“活得好”。
如何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曾经是摆在广东省中医院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还得是靠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的衡量标准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吕玉波说。
吕玉波介绍,在调整分配方案时,医院首先考量的是服务患者的质与量。此外还将患者病情的复杂难易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室、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升。同时,把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管理效果、专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等都视为分配要素,将科室分成A、B、C三级,使收入拉开差距,激励科室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考核内容上。通过调整利益格局,构建了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运行机制,使员工在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个人的目标。
“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医院首先追求社会效益。”吕玉波说,广东省中医院始终坚持患者、医院、员工三者利益相统一,构建利益共同体,确保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与外
患者至上,员工为本
所谓“内”,是指员工,指医护人员;所谓“外”,是指客户,指患者群体。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但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的共同目标让他们走到一起。
“我们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患者帮助我们发展。”吕玉波说,广东省中医院在处理医患关系时,把双方看作同一战壕的战友,确立“患者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的价值观,明确医院所有的制度安排,对“外”要“以患者为中心”,对“内”要“以员工为本”,建立服务规范、制度体系,优化流程设置、资源配置,实现内外兼修、医患和谐。
在吕玉波看来,从一位患者走入医院的一刹那起,服务就开始了。新员工入职培训上的第一课正是“给患者开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这理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广东省中医院人。
在患者至上的原则下,医院始终将患者的投诉当作给医院的礼物,不断完善对医护人员的教育。从规范服务,到主动服务,再到感动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是递给患者的一张名片。
质与量
科学管理,编织“安全网”
质量是一切工作的基石。“质”是优先的,没有“质”的“量”,是没有意义的;“量”也很重要,“量变”会引发“质变”。
要建立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就得把质量意识深深植入各级管理者的内心,必须以科学全面的质量管理,给医院编织一张“安全网”。为此,医院总结了“三个转变”:管理阶段的转变,从终末管理为主向过程管理为主的全程管理转变;管理着力点的转变,从缺陷管理为主向风险管理为主转变,把管理关口前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管理对象的转变,从管事为主向管人为主转变。
“质量保证了,就要把提升专科建设加进来,要建设高水平专科,用专科建设助力‘质’的飞跃。”吕玉波表示,医院明确提出,要推动医护人员从“自我满足”向“再立新功”转变。“医护人员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要有‘空杯心态’,不能满足于已有成绩,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雄心和壮志,带领专科持续发展,走向本领域的巅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省中医院以落实核心医疗制度为基础,以高水平专科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精益理念、持续改进理念、零风险理念,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构建起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和医疗质量保证体系。
承与启
立足中医,协同创新
没有传承,就失去了根和魂;不去创新,就没有了活力和未来。解决好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是一切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能否发展的根本。
吕玉波表示,广东省中医院坚持守正创新,既以把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发挥到淋漓尽致为目标,围绕着临床关键问题,从多个维度挖掘整理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精华;又要不断构建完善创新体系,用现代科技探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价值与优势。
广东省中医院汇聚“铁杆中医”,成立中医临床思维研究室、传统疗法中心,挖掘传承中医药学宝贵财富,并不断注入创新发展的能量,让百姓认识到中医药能治未病、救急症、有绝活;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人才,构筑研究平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信息化。
在承与启的道路上,如何回答好中医药为什么“能”?吕玉波给出答案,打开“围墙”,协同创新,坚持走内涵式创新发展道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创新医院管理服务。“回答好中医药为什么‘能’,从来都不能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一定要推倒‘围墙’,吸纳人类文明一切有用的成果,吸收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参与到中医药的研究中来,才能冲上高峰。”吕玉波说。
中与西
双剑合璧,贯通融合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这句话是广东省中医院始终肩负的使命,是处理中与西之间关系问题的原则。
广东省中医院在临床实践中,在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前提下,推动中西交融、优势互补,力求取得人类文明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佳疗效。
“探寻中与西高水平融合之路,找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发挥的切入点很关键。”吕玉波介绍,广东省中医院有这样一个共识:中医药特色优势,不仅体现在治疗某些疾病的全过程,也体现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某一个侧面,要“一个病一个病”“一个证一个证”地开展研究,找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切入点,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形成一系列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诊疗方案。
为此,医院每年组织专科开展学科论证,明确每一个专科的主攻病种,每一个病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切入点。医院组织各专科围绕自身主攻病种汇集历代中医著述的观点方法,集中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形成方案,不断优化,科室的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日益突出,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为此梳理形成了《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国同行的欢迎,该书一版再版。
软与硬
制度与文化“两手强”
“硬”指的是制度体系,“软”指的是文化管理。“软”“硬”兼备,才能构建起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运行机制。
机制“刚性”杠杆撬动医院发展,文化“柔性”力量塑造医院灵魂。多年来,医院形成了特有的制度建设刚性与文化涵养柔性。能干事、想干事的人,干成了事,体现了医院的硬实力;在危急关头,无一人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反映的则是医院的软文化。
“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员工内心建立起导航系统,引领员工自觉地为实现医院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吕玉波表示,要建设一支有灵魂的员工队伍,需要建立一个文化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党的优良传统,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现代管理理念,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构建文化价值体系。
广东省中医院追求“软”与“硬”两手都要强,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引领员工自觉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上与下
形成一个“倒三角”
上下同欲者胜,上能体下者强。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全体员工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医院成为全国中医院的排头兵。
如何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对关系?广东省中医院的答案是:管理就是为员工服务;管理者要凭人格魅力和能力凝聚员工队伍;领导和中层干部以服务员工、成就员工为己任,形成了倒三角形的组织结构。
在广东省中医院领导班子看来,处理好“上与下”这对关系,关键是要求管理者在危难面前靠前指挥,在困难面前敢于担当,在名利面前淡然处之,处理问题公道正派,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与人共事胸怀坦荡,在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干部要定好位,当好员工的服务员,以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形成威信。
大与小
走好发展“每一步”
格局有多大,决定了能走多高、多远。基于远大格局所形成的愿景、思路、战略,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落地,才能结出发展硕果。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广东省中医院自觉服从于国家发展大局,从满足患者需求、解决行业发展痛点出发,制定医院发展战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细节和落实,形成了鲜明的务实作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广东省中医院总结了一个务实的工作作风牌,挂在了每个部门的办公室。作风牌上的文字内容为:开会+不落实=0;布置工作+不督促检查=0;好思路+不行动=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抓住想要做的事+做出预期的成果=成功。
“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医院党委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吕玉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把好政治方向关,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把好改革方向关,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三是把好办院方向关,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四是把好发展方向关,着力于“内涵发展”;五是把好价值取向关,“患者至上,员工为本,真诚关爱”是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六是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