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四川省肿瘤医院在全国肿瘤专科医院中排名第四,每年均有明显的进步,今年各种指标排名均进入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十名。通过不懈努力,医院跻身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先进行列。
日前,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多角度阐述医院近年来获得全方位提升的关键举措和心得体会。
把新成果加快转变为新技术
中国卫生:近年来,医院如何提升肿瘤诊疗能力?
林桐榆:近年来,医院聚焦建设国内一流肿瘤医疗中心的目标,持续强化学科建设,加强科研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和癌症防治三级网络建设,带动肿瘤疑难重症诊疗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引领西部肿瘤诊疗水平提升。目前,作为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旗舰医院,医院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14个,实现了医院临床、医技和基础研究全覆盖。近两年,医院连续在全省医疗机构肿瘤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考核中排名第一。为加紧建设研究型医院,医院不断创新探索,2020年建成I期临床试验病区,从各种肿瘤综合治疗入手,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医院鼓励医生、研究人员进行临床研究、转化研究及基础研究,通过科研创新与临床诊治深度融合,把对肿瘤发生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成果加快转变为医疗诊治的新技术,积极推动肿瘤诊疗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2023年,医院科研项目立项数及科研经费均大幅度提升。科研项目立项171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达68项;发表SCI论文25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共19篇,胸外科在《临床肿瘤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制订指南、共识68项;出版学术著作51项;获得专利授权124项;成果转化7项。药物临床试验中心立项247项,其中新药临床试验立项132项。医院各项科研成果创历史新高。同时,医院作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积极开展医工融合研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肿瘤精准诊疗。医院以申报西南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契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肿瘤医学前沿问题,深入推进医工学科交叉发展,构建医学与生命、医学与信息等学科交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学科、科研、人才新高峰,引领西部肿瘤防治事业开创新格局。
致力于更高层次的MDT协作与融合
中国卫生:基于肿瘤诊疗的特殊性,您认为,其诊疗模式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变化?
林桐榆:随着肿瘤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诊疗模式已经不局限于“单打独斗”。一个人、一个科室的水平毕竟有限,多学科诊疗(MDT)愈发重要。近年来,四川省肿瘤医院推行多学科、个体化的诊疗理念,目前已组建15个MDT团队。2002年底,我从美国MD Andrson癌症中心回国后开始在国内实践MDT模式,为患者明确诊断和制定优化诊疗方案,至今已经为1万多名疑难肿瘤患者明确了诊断和治疗策略。20余年过去,MDT模式逐渐成熟,并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延伸。一方面,MDT团队逐步纳入分子病理、基因研究等领域专家,对肿瘤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另一方面,团队拓展学科外延,药学、心理咨询、营养和康复等专业的团队的加入有助于多维度、广视野对癌症患者病情进行剖析研讨,通过总结推广既往MDT病例经验,形成前瞻性临床研究,可以使更多患者从MDT模式成果中获益。MDT模式不局限于在医院内部实施,医院还依托四川省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联盟开展MDT诊疗,推动全省、西南乃至西部地区肿瘤诊疗同质化。比如,医院积极帮扶绵阳市肿瘤医院成立10个单癌种MDT团队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派出学科主任驻点帮扶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通过组织院内MDT讨论等,支持帮助其科室全面提升能力。
但是,目前MDT模式依然面临保障力度不足、诊疗意识不足和规范化知识理论不足等多重问题。为了MDT团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规范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大医保政策扶持力度,彰显团队的专业价值,并为进一步开展MDT学术研究、教学培训等提供支持,从而助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协作与融合,提高业务水准,并沉淀出相应的学术成果。
带领年轻医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中国卫生:医院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林桐榆:优秀人才是医学学科发展、医疗科技创新的基石。医院要提高肿瘤诊疗水平,不能靠某个人单干,要靠团队传承、创新和团结。青年强,医院才能强。作为院长及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我有责任带领年轻医生共同进步,给他们压力,鞭策他们成长。“传承”就是要把知识与经验告诉年轻人。为了给年轻医生提供学习机会,我每周都会利用带教查房时间,面对面跟年轻医生交流。每周三7:30—9:00,我们举行川肿大查房,对全院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要求毕业3年内的医生必须参加,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年轻医生。另外,我也希望年轻人多创新,超越前辈;同时保持学科内部团结,并加强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医院的团结协作。对于中层干部,医院要求其每年必须到其他医院进修至少1个月的时间,3年内必须出国进修超过3个月的时间。一直以来,医院实施“外引内培”的人才政策,近年来尤其加大对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医院设立“优青计划”,鼓励青年职工到国内外进修;设立“支撑计划”,培养临床科学家。医院还提供系列奖学金、科研项目资助和培训机会等,吸引、留住优秀科研人才。医院还致力于建立与各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围绕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发挥医院专科骨干的引领作用、医学院校师生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医学科技研发,培养、集聚创新人才。近3年来,医院培养产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青城计划”入选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专家人才共计73人次;全职引进高层次卫生健康领域人才14人,其中9人入选四川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柔性引进北京、上海等地国家级专家20余名。医院在最近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拿到了肿瘤专科医院全国第四名的成绩,但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否“保四争三”?能否创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引领全省癌症防治工作,承担起在全省推广和完善肿瘤规范化诊疗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推动整个西部地区肿瘤诊断治疗的进步,共同努力将西部乃至全国的肿瘤诊治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任重道远!目前,医院正在牵头组织四川省的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开展相关学科专家下基层活动,使全省各个层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断规范、优化肿瘤诊疗,推动肿瘤防治工作同质化,尤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肿瘤防治的水平和能力,让患者接受到与省级肿瘤医院,乃至与国际医疗机构标准相同的、规范的临床诊疗服务。
促进肿瘤学科发展不仅是医疗行业的工作
中国卫生:对标国外肿瘤学科发展,您认为要发展好我国的肿瘤规范化诊疗事业,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林桐榆:第一,医药行业需要加强创新药的研发力度,从仿制药到原研药,医药创新还需要不断前进、加快发展;第二,医院要开展原创性研究,这需要医生提高学术专注度,同时需要政府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以便涌现出更多的原创性研究,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实现真正的多学科交流,这需要不同学派、研究不同癌种的医生加强沟通与合作,拓宽知识面,在肿瘤学科内加强专业碰撞,多学科人才共同配合,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学科发展。
此外,促进肿瘤学科发展不仅仅是医疗行业的工作,还需要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多方面力量支持,帮助中国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跟进到并行再到领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