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渐进入第一方阵。在全国医改的画卷上,四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近日连续推出“看四川”系列报道,翔实描绘四川医改的生动气韵、清晰轮廓和斑斓色彩。
川渝携手共建“健康圈”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携手推进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双方正通过紧密合作,努力提升民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共同书写“双城记”新篇章。
坚持协同推进机制一体化
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10+2+N”工作运行模式,联合成立由川渝两省市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每年固定召开2次联席会议。联合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医疗卫生专项组工作机制》。联合制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年度工作要点、任务分工等文件,建立工作台账,挂图作战、打表推进,坚持周、月、季、年调度推进各项工作。指导“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毗邻地区制定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协同推动重点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完善调度落实机制。坚持月对接、季交流、主要领导半年联合调度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研究年度重点工作落实措施,协调推动重点任务。联合签署《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疾病预防控制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等文件,全方位对接、全领域合作、全系统联动。聚焦成渝地区“两中心、两高地”战略目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共同开展调查研究,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两地职称互认,加强人才选拔培养、高级职称评审等领域合作共享,连续3年互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在智慧医院建设、医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共建共享、共同评审。联合举办西部医药卫生人才网络招聘会,收到求职简历2300余份。联合开展川渝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双百”培养项目,培训两地卫生技术人员60名。组织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4家医院,每年互派20名业务骨干开展结对交流。加快产业发展领域人才培养,联合举办5期川渝中药材生产技术骨干培训班。
坚持优质服务供给一体化
共建医疗服务供给共同体。持续推进国家医学、医疗“双中心”建设,推动成渝地区高水平医院建设心血管、呼吸、肿瘤、创伤等重点病种国家医学中心。目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南),四川省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申报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和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完成国家职业健康医学中心标准编制工作。两省市获批的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均已全部开工。持续推动川渝两地医联体、专科联盟、医学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累计成立跨区域专科联盟147个。2023年6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与四川省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卫生院签订医共体协议,标志着川渝首个跨省市医共体成立。涪江流域11地卫生健康委签署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合作协议。
共建公共卫生服务“聚能环”。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联合签署疾病防控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深化鼠疫、人感染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监测预警、应对处置,联动共享预警信息50余次。联合印发《高标准预防接种门诊标准》,邻水县高滩镇中心卫生院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联合举办2023年川渝首届预防接种技能竞赛。重庆、成都、绵阳三地统一适龄女孩补贴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优惠政策,共为25.17万名在校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协同加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共建川渝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专家库,2023年举办首届川渝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技能竞赛。
共建老年健康服务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立分中心。建立“1+N”老年医疗协同研究网络,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老年健康服务高地。组建成渝老年医疗护理联盟、川南渝西老年医学联盟,开展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川渝地区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共建医疗卫生信息协作网。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远程医疗服务,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255个。推进川渝电子健康卡互认,完成67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扫码就医”功能改造,18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就医”,累计跨省市扫码互认100万余次。
共建中医药发展“推进器”。将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融入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等重大规划之中,高位统筹推进。联合签署《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四川达州、广元、南充、广安、巴中和重庆万州、开州等7个市(区)共同成立“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协同发展新平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重庆市北碚中医院共建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依托四川省4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组建覆盖省内、辐射周边、特色突出的专科联盟。落实两地政府《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制定《中药新药创制与质量评价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
坚持共建治理体系一体化
深化标准协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质扩面至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112个项目,共实现互认197.32万例次,节约就医费用约1.93亿元。推出2批次11项“川渝通办”政府服务事项,累计服务61万次,在两地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统一社区医院评价标准,共享四川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重庆市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指南。共同制定铁皮石斛、天麻2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推动火锅底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协同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成立川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川牛膝、白芷、姜黄等药材核心技术攻关和绿色生态种植技术推广。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2024年度四川省科技厅项目4项。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立项起草黄连(味连)、川贝母(太白贝母)等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合力推进川渝道地药材地方标准研制,促进中医药成果转化。深化质量协同。联合开展川渝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建设和评估,共建妇幼健康领域等级评审、专科评审等专家库,推进川渝妇幼健康评价同质化。
启动“川渝协同危重孕产妇一体化救治体系建设及示范应用”项目,2023年转介流动孕产妇860例。四川达州和重庆万州、开州三地成立首批12个“万达开”区域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深化应急协同。统筹川渝毗邻地区“120”应急救援服务,川南与渝西地区开展“120”一体化服务,川东北与渝东北建立“万达开120”2小时医疗急救圈,四川广安与重庆合川“120”信息系统成功对接,常态化实施毗邻地区院前急救信息共享。启动“川渝无偿献血深度合作暨高竹新区献血屋”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跨区域献血机制,实现信息高效互联、资源高效共享。两地中医疫病防治队联合组织开展中医应急演练,建立区域联动响应、快速反应机制,打造高水平中医应急医疗队伍。
深化健康协同。打造“健康中国川渝号”系列健康列车,为沿线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科普服务。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促进健康中国四川行动、重庆行动广泛合作,推动健康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两省市健康环境显著改善,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健康水平持续提升。